第63章 我给二凤当公主5

饶是如此,喝到后来,杜荣,长孙冲,李承乾都有了醉意,眼看着日已西斜,长孙冲忽然想起来,李承乾他们还得回宫,当下说道:“杜兄,时候不早了,我等得先回去了,再晚免不得要被絮叨一番!今日暂且别过,来日再与杜兄一叙!”

杜荣也是醉意朦胧地点了点头:“正该如此,那几位来日再会!”

跟杜荣道了别,一行人各自返回,李承乾身上带着酒气,回宫自然是被抓了个正着,李世民倒是不介意儿子喝酒,在这个时代,李承乾这个年纪其实也能当大人使唤了,不过,李世民在意的是,李承乾没有节制,居然一下子喝了这么多,他对这个长子还是非常严厉的,一边叫人去拿醒酒汤过来,一边就开始审问起来:“你们出宫去什么地方了,才这点年纪,就有了酗酒的架势,实在是不像话!你自个也就罢了,你还带着青雀和丽质呢!”

李承乾带着点酒意,也想不到害怕了,当下就说道:“阿耶,今日我们遇上了一位贤才,言语投契之下,这才忍不住多喝了几杯,并非有意贪杯!”

李世民皱了皱眉,什么样的高才,自个没遇到,反而让自家儿子遇上了?不过他还是问了起来,李承乾当下便将今日的事情说了,将之前那首七言古风念了一遍,李世民论起文学素养,其实比不上杨广,杨广别看都说他荒淫无道,但是,论起文学素养,还是很高的。他当年听说陈叔宝制《春江花月夜》,自个也跟着作了两首,其一便是:“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比起张若虚那首并没有弱到哪里去。相比较而言,李世民在这方面反而一般,一辈子写的诗词不少,不过质量其实都挺一般。

这会儿听到李承乾吟诵的那首诗,也是眼睛一亮,抚掌笑道:“果然是好诗!”

“不仅如此,他的字还很好呢!”李承乾献宝地从怀里取出一张丝帕,上头赫然写着:“白发如新,倾盖如故。杜荣赠高明!”这是李承乾硬是缠着杜荣写的,这会儿拿出来,还有些不舍。

李世民一看,眼睛便是一亮:“这字体,以前没见过啊!筋骨雄健,又气定神闲,非从小浸淫富贵者,根本写不出来!”

李承乾这会儿带着点与有荣焉,说道:“杜荣说,这叫瘦金体,是他自创的!”

李世民一听,更是来了兴趣:“听你直呼杜荣,想必那位还未有字?看样子尚未加冠,果然是奇才!”一直以来,国人都相信神童的存在,你再神,还能比得上甘罗十二为相不成!李世民自个从小也极为出挑,虽说算不上神童,但是十几岁就能带着十八骑解雁门之围,这样的人自然更相信神童的存在,这会儿顿时兴致盎然起来:“竟是克明家的子侄,之前克明竟然也没跟朕提过!这等芝兰玉树,还想要仔细藏在自家庭院中吗?”

风瑜很想说,因为这位大概是近些时日才是这么芝兰玉树的,之前只怕就跟寻常人差不多,杜如晦怎么会知道族中有这样出众的子侄?不过,估计杜如晦很快也就知道了。那位杜荣可不是什么有势不借的人,如今京兆杜氏说得上话的就是杜吒这一脉,杜淹虽说是杜如晦他们兄弟的叔叔,但是当年犯蠢,跟了王世充,还害死了杜如晦的兄长,差点没饿死杜楚客,王世充败亡之后,还是杜如晦捏着鼻子求情,杜淹才没被判死罪,其他杜家人也没什么出挑的。杜如晦如今是太子左庶子,兵部尚书,杜楚客虽说如今尚且没有出头,但是也颇有声明,在这个做官更看门第关系的年代,杜荣自然是想要跟杜如晦扯上关系的。

事实上,杜荣这会儿就在蔡国公府,毕竟,他们吃过酒,就已经比较晚了,再出城已经有些来不及,未免赶上宵禁,被巡城的衙役揍上一顿,还不如去杜如晦那里暂住一夜。这年头的宗族关系在这里,你要是跑去住客栈,反而搞得跟族人生分了一样,因此,杜荣就很是心安理得地去了蔡国公府。

杜如晦虽说常年待在自家府里,但是对于族里的情况还是比较关心的,他就三个儿子,小儿子还是庶出,下面两个小的暂且不说,杜构也不是什么天分太高的孩子,所以,杜如晦还是希望族里面能有几个出挑的人的,要不然,回头自家孩子出仕,在官场上连几个守望相助的都没有。这会儿族侄上门,杜如晦自然没有不理会的道理,以前对杜荣并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在饭桌上考量了几句,顿时又惊又喜,这是个人才啊,怎么滴前几年竟是没发现。

总之,杜荣刷足了杜如晦的好感度,只将人家亲儿子都比到了泥地里,一看杜荣没什么靠谱的人教导,都出脱得这般出色,自家儿子呢,弘文馆一水的名师教导,居然还是这副模样,人比人,气死人啊!因此,等着叫人带了杜荣去客院休息,杜如晦看着另外儿子的时候,就有些手痒起来。杜构一看不妙,立马起身跟耶娘道了安,拉着杜荷就跑。

杜如晦只气得牙痒痒,看着妻子,就是气道:“看这两不成器的东西,比他们堂兄差远了!慈母多败儿!”

杜妻也不是什么会逆来顺受的性子,当下也不干了,直接说道:“难不成我一个人能生出他们两个不成?”

杜如晦顿时不好再说了,他前些年因为跟着李世民的缘故,被李建成多次打压,大街上还被尹阿鼠从马上拖下来揍了一顿,就因为对方有个给李渊做宠妃的女儿,之后还被反咬一口,差点就因此被流放,那段时间,妻子真的是为他付出了太多,如今哪里还有这个底气来责怪妻子教不好孩子?何况,两个孩子也不是顽劣,无非就是天资一般,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实际上,他们这帮勋臣都面临类似的问题,什么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事情,反而是低概率事件。世家说是人才辈出,其实也是因为他们人口基数大,也舍得花钱投入到对族中子弟的教育之中,即便是如此,也不是每一代都有能够扛大梁的子弟的。京兆杜氏其实都算不上世家,只能说是关陇贵族,而且还是关陇贵族里面的二流,杜如晦自然也不可能指望自家孩子也是什么天才。

好在如今看到了个杜荣,杜如晦顿时就起了心思,这位要是好生培养,未必不能为杜家再遮风挡雨几十年啊!

有了这样的想法,杜如晦便打算回头想办法将杜荣也塞到弘文馆镀个金,别的不说,先打入勋臣子弟的圈子再说,至于说给杜荣找个大儒做先生,杜如晦最后还是否决了这个想法,虽说只跟杜荣说了一会儿话,杜如晦就已经意识到,杜荣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人,对于经义之类的知道得也不多,或者说,并不真的放在心上,杜如晦自个也不是正经靠经义上来的,他在隋末当过官,靠的不是科举,而是举荐,或者说是征辟,那是长辈帮他扬了才名,给他铺了一条康庄大道。不像是房玄龄,他是正儿八经的举进士出身。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恩荫的名额,杜如晦肯定是要给自家儿子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给杜荣铺路,让他在一帮朝臣那里刷一刷脸,然后给他一个科举的名额,在这个科举制度还非常不完善的情况下,杜荣参加科举,一般情况下其实也就是十拿九稳了,就算是考不上进士,考个明经应该不成问题,如此,有着自个的帮助,杜楚就能快速步入仕途。

杜如晦觉得自己考虑得非常周全,而对于杜荣来说,他需要的就是有个不错的背景,然后以他的本事,很容易就能在贞观朝这个危机四伏却也是机遇十足的世界,闯出一个名堂来,他需要的无非就是自个的功劳不要被别人侵吞罢了。如今有了杜如晦做主,杜楚很多计划都可以用起来了。

杜荣的系统自然不是什么文抄公系统,而是一个图书馆系统,但是他要兑换图书馆里面的资料,都得付出一样东西,那就是所谓的赞赏值,只要别人对他的作为表示赞赏,那么就可以收获赞赏值,然后用这个就可以兑换各中资料。技术类的其实是最贵的,像是文史类的就得根据时间节点还有本身的文学价值和传播度判断所需要的赞赏值。像是之前岑参的那首诗,就属于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是传播度比较低,所以所需要的赞赏值也不怎么高,然后,他借着这一首诗就非常成功地获得了大量的赞赏值。好在这个系统还没能智能到识别什么人提供了赞赏值的地步,或者说,暂时还没有开始进一步的升级,要不然的话,杜荣早就该知道李承乾他们的身份还有风瑜对他的怀疑了。

风瑜虽说没有搞清楚杜荣的金手指到底是个怎么回事,但是,她已经打算强行剥离杜荣身上的金手指。哪怕就是个文抄公金手指,这也是一件会对这中历史时空产生极大威胁的玩意,有句话叫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像是李白那样才气盎然,就算是你将他的诗歌都抄了去,他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养分,推出更多的诗篇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可没才华横溢到这个地步,杜荣如今的所作所为,或许就会让许多后来的名人命运出现改变。

少量的文抄其实没什么问题,大多数现代人的诗词储备量其实也就是那么多,那多半是来源于九年义务教育和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大概高考之前就是他们知识储备量最大的时候,等到进入社会之后,除非本身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否则的话,只会记得一些当年反复强调需要全文背诵的古文和诗词,更多的也就是记得其中的一些名言。而古时候除非是自由作诗,否则的话,在大多数的场合下,作诗是需要遵循相应格律的,就像是《红楼梦》里面,林黛玉他们开什么诗社,事先都要先确定韵脚,然后依照这个来作诗,现代人几个有这样的水平?这可不是随便抄几个名人诗词能解决的,因为你知道的那些,多半不会符合当时的韵律。如此以来,对于后来人的影响就很小了。

但是如果你有着超过一定规格的诗词储备,还有相应的搜索能力的话,那可就有麻烦了,很可能盛唐还没来之前,所有的x都被你装完了,大家的口味也变得刁钻了,原本觉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就已经是神童了,现在就会觉得,没有类似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样的名篇,大家都觉得提不起精神来。你这不是给后人增加难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