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官员禀报了山西旱灾的情况,皇帝让众位官员各抒己见,提出解决之法。
三皇子杨昭在皇帝的示意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父皇,我认为山西这场旱灾是因为,原先的森林植被被民众破坏,才造成今日的局面。”
“应该立刻在山西修建农田灌溉的沟渠,再多种一些树,退地还林,这才是长远之计……”
杨昭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四皇子杨舒打断了。
“父皇,如今当务之急是从各地调拨粮食到山西赈灾!而不是像三哥所说,劳民伤财去兴修水利!”杨舒上前一步对皇帝说道。
杨舒见三皇子杨昭并没有反驳,心里更加不屑,杨昭在朝堂之上从来都像个柱子一般,不问世事,如今竟然敢插手朝中事务!
他这个三哥有几斤几两,他能不知道吗?
“四皇子殿下说得对,山西饿殍遍野,百姓哪有力气去挖沟修渠?”一个官员小声附和道。
有些官员都在窃窃私语。
大多数人都是赞同杨舒的观点,现在开仓赈灾才是最要紧的。
也有一小部分人赞同三皇子杨昭的观点,毕竟长远看来,兴修水利功在千秋。
下面的官员争执声渐渐大了起来,皇帝平静地坐在龙椅上,看了一眼侍立在一旁的孟方。
“肃静!”
孟方出言,让朝堂瞬间变得安静下来。#b......
br#“既然有争议,不如众位卿家,畅所欲言!”皇帝挥了挥袖子。
“圣上!”工部尚书宋渤上前一步,“如今汾河水位过低,沁河、漳河两条河流已经干涸,河床在连日的暴晒之下,已经龟裂。若是现在从汾河引流,就可以缓解干旱的情况。”
宋渤的话音刚落,就见皇帝微微颔首。
“圣上,臣以为,直接放粮不是长久之计,况且周边的省份多多少少也受到大旱的影响,小麦接穗少,想来到了秋收,收成必定锐减!”户部尚书卫利年说道,
“不如朝廷出一笔银子,从江浙一带购入一批粮食,运往山西,再免去山西一年的赋税……”
杨舒见这两个尚书大人都与自己意见相左,连忙朝着光禄寺卿温疏使眼色。
“不可!”光禄寺卿温疏大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