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云鹮飞行器稳稳的停在了跑道上,地勤人员开着牵引车迅速冲上前去,麻溜的挂上牵引勾,矮小的牵引车毫不费力的拉着几十吨重的家伙,像阅兵仪式那样,驶过无数现场观众的面前。
【怎么云鹮被烧的黑乎乎的啊?】
【你傻啊,经过大气层摩擦燃烧,你还想它是白色的啊?!】
【你别说,机头和前半段有摩擦烧过的黑色痕迹,而后面因为机翼的阻挡没有被烧到依旧是白色的,这样子让我想起了一种鸟……】
【我也发现了,怪不得它的名字要带个‘鹮’字,这样子分明和咱们的朱鹮很像的啊!!】
通过现场直播的网友们突然有人发现了这个情况,结论一出,无数网友立刻开始搜索朱鹮的照片和相关资料,数量之大,让朱鹮的词条热度冲上热搜榜前十。
虽然不是所有朱鹮的照片都带着黑色,但部分朱鹮头、颈和前羽等处的黑色照片和云鹮飞行器一比对……
还真特么像!!
没错,这就是为啥这种飞行器被命名为云鹮的缘故。
云鹮飞行器的成功消息传来,让无数航天人松了一口气,终于解决了下行能力不足的运载压力了,二十五吨的运载量可比天舟2号将近大了十倍!
而且云鹮飞行器的成功,更是让新型载人航天器的设计者们也松了一口气。
这货运飞行器,咋个又和载人航天飞行器扯上关系了呢?
因为在经过数次的反复论证、推翻、再论证、再推翻后,新型载人飞行器的发展从原先的传统钟型,再到微小型空天飞机型,再到中型的航天飞机型,中间过程经历了数次的反复。
这其中的原因依旧得责怪章成铭。
如果他没出现,传统钟型的加大版是最优选方案。
毕竟这种外形赛里斯航天人已经积累了无数丰富的经验,投资小见效快,而且安全可靠稳定。
而新型燃料的出现和任务的改变,让发射成本大大下降,再加上传统钟型的先天性缺陷,成为了落伍的技术方向,设计师们只能重新开始构型,拿出一个小型空天飞行器的方案出来,共5—7个人往返地面和太空。
这个方案当时已经基本设计完成了,尺寸不算大,十来米长,既可以满足人员数量,较小的体积尺寸也便于研制开发速度,和后续的批量生产。
可万恶的章成铭!!
他这家伙不声不响的又搞定了氦3,又让刚刚搞出来设计方案的小型载人飞行器变得像玩具一样不适用。
因为原本的计划中,蓝星近地轨道到月球这一段距离,是依靠此前那种类临时舱段来进行摆渡,所以小型空天飞机只需要载人往返地面和太空这一段距离就行。
可氦3工厂的扩建又亟需一大批工作人员和物资的不断往返蓝星和月球之间,临时摆渡舱段只是临时应急方案,少量人员用个三五年都没问题,可这么多人要天天摆渡……
总不能让这些只有十来米的小型航天载人飞行器也来做摆渡船吧?
疯了吧!!
而且,即便是临时摆渡舱段非常好用,且成本低廉,但所有人依旧要面临一个很现实客观的问题:
所有物资通过摆渡舱段到达环月空间站后,还要再从摆渡舱段中搬运到落月着陆器上完成最后的降落部分……
这相当于一件没有自身动力的物资,从地面上飞入蓝星空间站,中转搬运到摆渡舱段,然后到达环月空间站,再搬到月球着陆器上……
累不累啊!!
所以没办法,还是得要整出一款中大型的飞行器,能携带10—20人,以及一批物资快速、便捷的往返于蓝星和月球,甚至还要有可以直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能力!
设计师思前想后,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正好搞出来的空天货机身上!
这玩意尺寸大小正好合适,而且本身设计时就考虑到内部可增加舱段的设计结构。
如此一来,就可以完美的解决人员和货物分离安置的问题。
同时足够大的空间,也能让乘客在摆渡过程的几天里没有那么难受。
至于它如何在月球上着陆……
设计师采用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压根没想让它像普通飞机那样平飞在月球着陆,毕竟月球上没有空气,机体上的小翅膀完全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因此它直接就是头朝上屁股朝下,以垂直的方式,利用尾部的YFB20发动机调整燃烧功率和摆动角度,来控制飞行器的落点和方向,最终利用尾部增设的伸缩起落架,和着陆场地的井字悬挂网索来完成垂直着陆的固定支持。
当然这个姿势不利于人员上下和卸货,得需要在月球表面的起落场的悬挂系统帮助下,勾住机头和机身重新放平。
这个悬挂索设计并不是现在才想出来的,而是早在数年前,在未来垂直起降可回收火箭系统中,就已经出现过,甚至已经做过相关的验证测试实验的。
虽然这套系统对着陆场地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换成是以前可能会被骂,毕竟运一公斤物体到月球上都得费上百公斤的燃料和成本消耗,多搞这么一套系统出来得消耗几万吨的液氧液氢甲烷煤油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