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后以为自己放低了身段,做了解释,找到了更合适的理由,黄小润应该知道见风使舵,不会明着跟她干了。
没想到黄小润却还是坚定的摇了摇头,说道:“赵鼎乃是当朝宰相,这个职务的任免关系重大,我觉得还是应该先禀报家官一下,反正来去最多半个月就能得到回复了。
万一我们罢免了赵鼎,而官家又不同意,那不就麻烦了。”
朱皇后很生气,冷着脸说道:“没关系,你可以把本宫的决定告诉官家,看看官家是听你的还是听本宫的?赵鼎辞去宰相一直本宫决定了,准其所奏,外调知绍兴府。”
朱皇后很难得的强势了一回,根本不顾黄小润的反对,径直做出了这个决定。
黄晓润皱眉,她犹豫片刻,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对不起皇后娘娘,这个决定我不能附议。”
按照皇帝赵桓的要求,做出的决定必须咱们俩商量一致之后才能对外做出。
如果意见不一致,赵桓的意思是让皇后参考黄小润的意见,也就是尽量听从黄小润的决定,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却是由皇后来抉择。
赵桓之所以这么定,也是因为皇后毕竟是皇后,身份地位级别都比贤妃要高,如果让她去听从贤妃的意见,不符合规矩。
所以只是强调朱皇后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多听听黄小润的意见,如果能采纳她的意见是最好的。
但如果朱皇后一意孤行,不愿意采纳黄小润的意见,那她是可以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的。
因此,尽管黄小润没有同意,朱皇后还是坚持做出了这个决定,下旨免去了赵鼎的宰相之职,并外放为官了。
黄小润回来之后,便立刻写了一封书信,将这件事前因后果用千里加急,通过她自己的秘密途径直接禀报皇帝。
朱皇后之所以坚持把赵鼎撵出朝堂,放到地方去,远远的撵走,就是因为赵鼎护着三皇子,而不向着她的儿子太子。
她一方面要培养自己儿子的势力,另一方面要拆三皇子的台,才能确保她儿子的地位越来越牢固。
只是黄小润的坚持让她气恼之余,还是有些忌惮。
所以尽管赵鼎已经被罢官,到地方当知府去了,但赵鼎的左相之职朱皇后却没有安排人来顶替,让它先空着,她也想了解一下皇帝后面会不会有什么动作?
假如皇帝真的听黄小润的,采纳她的意见,坚持让赵鼎回来,再把他马上召回来就是了,反正职务空着的,这样进退有度,也算留了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