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还有一刻便到卯时,往常带着他们演礼的礼部侍郎走到他们面前,语气温和却响亮地说:“宣神童科生员入朝觐见!”

崔瑛低着头,跟随前面人的脚步亦步亦趋地向前走。在周的皇宫既不大也不雄伟,前身只是唐代的一位节度使的官宅,后梁立为皇宫,后晋后汉包括大周都只在这基础上略做了修改,使之在建筑格局上符合一朝皇宫的格局。步行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便到了崇文殿。

崇文殿建在三级台阶之上,玉砌雕栏在初升朝阳的照耀下,折射出一种非常润泽的光芒。但此刻走过栏杆的少年们可没有心思欣赏这样的美景,他们紧绷着脸,安静地走进殿内,按照演礼的规矩面向陛阶行稽首大礼。

整个崇文殿并不大,此时正式场合的座位还是以席、榻为主,陛阶也不像明清皇宫那么高,崔瑛的余光甚至能看到皇帝垂下的龙袍。

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一个帝国的缔造者和掌控者,崔瑛也是非常紧张的。他缓慢地调整呼吸,让自己的平静下来。

“你们能站到殿前来,就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不必紧张,只管安心答题就是。”皇帝柴荣的声音略有些苍老,但也足够和蔼。

“生员入座~~”在柴荣简单地说上几句勉励的话后,司仪拖长了声音宣布开始进入考试流程。

每个人的座位都是事先说明的,在陛阶下拉开了八列案几,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平头案,应该是历年殿试考生使用的。崔瑛找到自己的位置,跪坐在席上,仔细检查桌上的物品。

一座山型笔架,上面搁了两支毛笔,一块徽墨,一方石砚,只打眼一看就是好东西,至少比崔瑛往日里用的文具要高上一档,就连水盂砚滴都是非常有艺术感的瓷器。

等他们都坐定,小内侍们捧了卷轴恭敬地颁到他们面前。崔瑛用双手接了,确定桌上没有脏污,才仔细的打开卷轴。

这一场笔试非常简单,只有两部分题,前面是贴经,就和现代的填空题差不多,只是需要填的字略多一些,《孝经》和《论语》各出十题,每十题占了一张卷轴;后面则是一道策论,问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崔瑛一边磨墨一边在心底慢慢回忆这两部书,慢慢落笔,确保不出任何错误。他能感觉到,原本坐在他们身后的官员们开始起来走动,有时还会在某些人身边驻足。而皇帝却离开了崇文殿,似乎到后面去了。

他强迫自己收敛心神,不要在乎外面的干扰,这项功夫在范坦一天天在他练字的时候向他安利书画好处的督促下,进步极为神速。

两卷贴经一写完,便立即有一位红袍的官员将自己的卷子抽走,还招呼他的友人一起来品鉴起崔瑛的字来。

崔瑛一边铺开草稿列策论的提纲,一边在心底恶狠狠地想:这要是搁现代,就这监考态度,必须投诉,考场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严重影响考生情绪,知不知道、知不知道!想想当初中高考监考前的培训、注意事项、考试,崔瑛再一次深刻地感觉到,古代不位居人上,就真的没什么人权。

在心底吐槽完毕,注意力还是得回到试卷上来,这道策论出的实在是太大,不过大题目小切口,这是属于中高考作文写作常识了,崔瑛自然也是熟练掌握的。

他先在草稿中间画上一个圈,写下“中庸”两个字,又在一侧勾勒出一张阴阳鱼,在阴阳鱼附近写下诸如平衡、教育、流通等等一系列文字再用一两个字注明六安城相应的事件,然后在草稿的另一边,将这些词语整理成体系,提炼出文章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