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方睿轩思考了一会儿,“都一起来吧,不过只限天黑之前。要听三字经是吧,我先考考你们,孟母三迁的故事谁知道。”

“我知道,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跟着那些祭拜先人的人学了一些祭拜的事情就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小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了集市旁,孟子又跟人学起了做买卖和杀猪的事情。他母亲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孟子居住,就又将家搬到学院旁边将孟子送进了学堂。”沈惠明一向捧他师父的场。

“好了,听完了故事,说说理解吧,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

胡志宣已经习惯了他师父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首先答道,“环境对人的成材有很大的影响,好的环境能使人进步,坏的环境会拖累人。”

沈惠明想了想不甘其后道,“母亲长辈等是一个人成长的向导,长辈明事理,见识多,眼光远,对于引导晚辈成材由着很重要的作用。”

方睿轩点了点头,“不错,言传身教,就如孟母这般。”

沈惠清急的说不出话来,额头上直冒汗。怎么办,他能想到的,两个哥哥都说完了呀。

看着沈惠清皱着眉头想要哭的模样,方睿轩摸了摸他的脑袋表示安抚。

“都认真思考过了,很好。其实我还想补充两点,一好的环境的确可以催人奋进,但是坏的环境,却并不一定就是人变得庸俗、堕落。我听说一个这样的故事,前朝一个姓毛的学子要赴京赶考,请人教导学习官话,可是他生性腼腆,不敢张口说话,官话一直没学好。为了克服这种情况,他抱着课本,在闹市中用官话诵读课本,被来来往往的行人当成疯子,他视而不见。黄天不负苦心人,一段时间后他学会了讲官话,性子也逐渐开朗起来,进京赶考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闹市对读书人来说不是一个好环境吧,但是姓毛的学子,利用闹市锻炼出了自己的性格和说话能力。这说明什么,我们要善于利用环境来完善自己,坏的环境也可以转化成好的对自己有利的。”

希望他化用这个故事毛爷爷在天有灵不要怪罪他,方睿轩默默地想了一秒钟。还有陕西那片的方言太难懂了,他在那里待了三年多,陕西人语速一快,他还是听不懂。唐朝首都是长安,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困扰的吧。

“第二点就是人经一事,才能长一智。子不学,断机杼。孟母的母亲用行动让孟子明白了他自己的错,孟子后来才知错就改。人只有摔了跟头后,才能真正的增长智慧明白事理。我们在现实中不能为了增长经验,就去故意犯错,那么怎么样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呢?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别人的评价批评我们能自己的不足,但是这种批评有时候又会是恶意的,如何区分要靠你自己了。二是读历史,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前人的成功和挫折,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他们的失败之处引以为鉴,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之一。犯了错误,要好好反省,认真改正,避免重蹈覆辙。在一个地方跌两个跟头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意这个跟头,一直在这里摔倒。”

方睿轩讲得口干舌燥的,喝了口茶水,观察几个人的反应。

柳生一向认真,方睿轩讲的东西又是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精彩实用,使人启迪。

“师父,如果在坏的环境里没有办法挣脱出来也不具有将它转化过来为自己所用的条件,那要怎么办。”思考了一会儿后,胡志宣问道。

“剑平时藏于鞘内,不见其光辉,时机一到,出鞘时依然锋芒毕露寒光凛凛。”方睿轩高深莫测道。

胡志宣点了点头,细细体味他师父话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