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南都应天府的路上,劳椒桂摸摸身上挂着的小包,按照时间设置,这个时间点范仲淹应该就在应天府书院求学,也就是他划粥割齑的时候。
书院在哪一打听也就知道了,过去也方便得很,只是这回该用什么理由去接近范公呢?他如今正在埋头苦读,还没有考上功名,要和之前苏公一样,说是仰慕而来,只怕会被赶出去吧?
且根据故事里说的,他上课之余,除了勤奋读书,很少出书院,几乎没有过多的交际,民间流传说他求学的五年,都甚少在床上睡觉,因为那样会耽误他读书。
要真是这样,那阻拦自己的,都不是怎么弄到粥和野菜,而是怎么进到书院里去。应天府书院哪怕到了后世,也是赫赫有名的,现在凭她想混进去,着实有些难度。
打听着站到了书院门口,雕梁画栋的正门紧闭着,侧门有人看着,但无人进出,顺着院墙绕了许久,才看到一开着的小门,偶尔有人进出,看他们的装束,大多应该是在里面做杂活的。
极少数有几个是家属模样的,站在门外等,有学子出来匆匆说了几句,交代一些,又急急忙忙的进去了。
劳椒桂也有考虑过,自己是不是应该假装受范公母亲委托,来给他送些银钱的?最起码把范公骗出来跟自己见一面,实在不行就把钱给他,然后……然后怎么说呢,说赶路过来饿了,想喝他一碗粥?
思来想去,觉得这样不太靠谱,甚至有可能在第一步就失败了,当初范公离家,就是因为知道了他非朱家亲生,虽说母子之间亲情不会断,但他应该不会再接受钱财上的帮助,否则也不至于日日都是稀饭咸菜饱腹。
到时候自己一说受范母所托,范公若出来见了还好,要是出来都没出来,再用别的理由,就不好用了。
可能在书院侧门蹲的太久了,引来了注意,一穿着藏蓝襦裙的妇人靠了过来:“姑娘,我看你在这里等很久了,是没找到你要找的人吗?”
劳椒桂赶忙摇头:“不是不是……”她也没有想好具体的说法,说找到了吧,解释不了,自己为什么还不走?说没找到吧,万一人家热心,后面跟着问要找谁,自己又该怎么说?
看着劳椒桂慌乱的样子,妇人不知道脑补了什么:“你不会是想进书院里面做工吧?”
进去做工?好法子啊,要是能混进去,不就有可能和范公搭上话了吗?到时候要一碗稀饭,应该不难吧?这样想来,这个法子是极好的,眼前的大娘这么问自己,莫不是她有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