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
苏小禾嘴上是这么说着,实则……她婚后的确在避着和何云、李青青见面,不是与二人有什么矛盾,是苏小禾自觉她现在过得日子有点难以对人启口。
奈何路是她选的,在决定嫁给王小海前,不光舒颖这个好朋友兼闺蜜劝她最好三思而后行,甚至很直白地说,流言蜚语是伤人,
但不还有句话叫“身子不怕影子斜”,及只要你不在乎,再多的流言蜚语都不会伤到你,然而很显然,
舒颖的劝说并未起到作用……同样的,何云和李青青亦没少劝苏小禾切勿仓促做决定。
结果呢?
苏小禾败在了她的性格和薄脸皮上。
柔弱内向,脸皮薄,无法承受住他人的异样目光和流言蜚语侵袭,柔弱到近乎懦弱,即便在有舒颖、何云、李青青三人出谋划策下,
依然做不到不受影响,从而在大队长和支书帮王小海做媒的时候,点头同意嫁进王家,且在王小海提出将婚期提前,都没有半点异议。
这样的她,其实说到底,是太过于好面子。
话虽不好听,可苏小禾在王小海救她一命这件事上的态度,明显说明了一切。
现如今,苏小禾后悔了……是的,她后悔了,后悔不该不听舒颖、何云、李青青的劝说,后悔她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以为嫁给王小海,就能让流言蜚语消散,就能让用异样眼光看她的人将视线从她身上挪开,关于这两点,自她和王小海结婚后,确实有出现转机。
然,婚后生活过得好与不好,不是落在她身上的异样目光和围绕着她传开的闲言碎语能决定的,是夫妻二人是否同心协力,改善他们小家的生活条件。
为何要说小家?
源于王小海刚一结婚,便被娘老子给分出去单过。
这件事追根究底,是王小海的大嫂给闹的。
人家就一句话,作为老幺,王小海结了婚,如果不分出去单过,那么她离婚回娘家。
而王家大嫂是个能干的,且肚子争气,一进王家门,三年抱俩,五年抱仨,全生的是儿子,最关键的是,人娘家也给力,从不吝啬帮闺女把日子过上去。
有这么个大儿媳,自家长子又很是喜欢,一旦离婚,长子铁定会跟着妻儿去丈人家,面对如此情形,
王小海的娘老子就算再疼宠小儿子,就算再舍不得把小儿子分出去单过,终还是不得不做出妥协。
说实话,王小海的爹娘不缺儿子儿媳,亦不缺孙子,且确实极为疼爱王小海,但他们心里却无比清楚,晚年想吃清闲饭,跟着长子一家过活,绝不会有错。
再者,在农家,做父母的在分家后,多是和长子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加之王小海的父母知道,小儿子被他们给宠得四肢不勤,
又游手好闲,要是这一分家,与小儿子夫妻一起生活,眼下他们尚且能下地挣工分,日子倒也不是过不下去,
可一旦他们老得不能动,到那时,就小儿子的能耐,别说养活他们两个老的,只怕连他自个都得饿肚子。
经过好一番琢磨,王小海的爹娘达成共识,分家,跟着长子过活。
做出决定,两人虽觉得有点对不起小儿子,却一想到“老无所依”这四个字,就不自主地硬下了心肠。
媳妇给娶了,如若不是他自个不争气,成日游手好闲,不好好挣工分,老大家的也不会嫌弃到用和老大离婚,来逼迫他们做老人的分家。
心理建设做好,王小海的爹娘在分家一事上也就没再多纠结,于是,前脚王小海娶苏小禾进门,第二天一早便请大队长和支书到家里做见证,把家给分了。
后面,王小海的老娘隔三差五,背着王家大嫂接济小儿子,譬如今个偷偷往小儿子家送俩鸡蛋,
过两日,又悄悄送点其他吃食,但每次都少不得恶言恶语吩咐苏小禾,把东西留给她小儿子吃,不然,她就揭了苏小禾的皮。
有这样一个婆母,家里男人还不是脚踏实地过日子的,苏小禾能不后悔她之前做的决定?
而这一后悔,不其然地就觉得没脸见何云、李青青,及舒颖。
碍于流言蜚语,碍于自个的面子,钻进牛角尖,听不进去劝,现如今酿出的苦果她除过往自个肚里吞,有什么勇气出现在曾劝说过她的人面前?
“真不是有意避着我们?”
何云不是很相信。
“我骗你们做什么?我只是家里事,没时间去知青院找你们,这下了工,又得急急忙忙回去给小海做饭,你们千万别误会。”
扯了扯嘴角,苏小禾尽量让自己看起来自然些。
“那可能是我和青青想多了。”何云笑笑,状似随意地转开话题:“王小海同志对你好吗?”
苏小禾闻言怔了下,继而点头“嗯”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