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的饭菜,没什么油水,三双碗筷很容易洗,杨稔过来的时候,陈如松已经洗好了,在舀水准备烧水洗澡了,跟她找的借口相衬了。
“爹过来了。”
“好。”陈如松应下,洗了手,跟着杨稔走到堂屋。
“爹,你怎么过来了,有事叫秀兰他们过来叫我过去就行的。”陈如松亲切地话令陈大兴心里舒坦。
“我过来是想看看我的小孙子的,还有呐,孩子都五个多月了,可以取大名了,我特地让你大哥去镇上,请了举人先生帮忙取名,有三个名字,你这个当爹的看看吧。”
当地人觉得刚出生的孩子不宜取大名,一般都是孩子健健康康地活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才会取大名。
现在陈大兴这样说,也就是在他心里,自己儿子是能健健康康长大的,杨稔心里开心。
老人家经历多,看人也准,她儿子一定能健健康康长大的。
陈如松接过父亲递来的纸,上面写了三个名字。
陈如松虽然没去过正经学堂念书,但是村里的陈家族学是整整待了三年的,没什么学问,但是能识字,这也是陈氏家族创办学堂的原因,除了不然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也是希望家族的人至少都识字。
而杨稔,她也是识字的,小时候崇拜读书人,弟弟去了村塾,在家一有空她就跟弟弟学,之后出嫁又跟丈夫学,到现在,常见的字她大致能认识。
纸上的三个名字分别是:知景,知行,知维。
陈家这一辈是知字辈,所以名字里有知。
都是很不错的名字,陈如松纠结了半天,做不出决定,杨稔也是,觉得都不错,两人交流了许久,终于定下了知景这个名字,杨稔觉得景,同锦,她希望儿子以后一个锦绣前程。
陈大兴满意地点头,他也是中意这个名字,第一个嘛,其实他心里还有一个期盼,就是小儿媳能够再生两个孙子,这样这三个好名字就都用上了。
不过他是男人,是做公公的,做不出催儿媳生孩子的事,等有空跟儿子念叨念叨就行了。
“好,知景的户引你去办好,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你成家了,要自己立起来,知道吗?”陈如松爽快地点头,“爹,您放心吧,肯定办得好好的。”
说完正事,陈大兴便要走,陈如松当然要留,“爹,您别急着走啊,好不容易过来看下您儿子,怎么也得多待会。”
陈大兴哭笑不得,“你这小子,说得好似很难见面似的。”
“那您难得过来,我昨儿在市集上买了些糖,您甜甜嘴。”
陈如松抓了大把用油纸包裹着的小糖块。
陈大兴欣慰地接到手里,老儿子也知道疼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