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看他的上司,同为抗倭英雄的胡宗宪的命运就不难明白,官场关系十分复杂微妙,稍有不慎,不但官做不成,甚至脑袋也要搬家。
胡宗宪当年想要做官,想要做一番事业,几乎只有投靠严嵩父子一条路。而戚继光为了自己的前途,先是巴结自己的上官谭纶,在自己地位提升之后又靠上刚刚成为阁老的张居正,最后在张居正被高务实弄下台之后,又彻底投到了实学派门下。
倘若单以个人节操而言,戚继光是不符合中国历代称颂之标准的,他的为官风格也是风吹两边倒,谁强跟谁混,但高务实却非常理解他的做法。
因为高务实觉得戚继光和他自己一样,“只要我的志向没有改变,具体手段是可以商榷的,阶段性的妥协也并无不可”。
什么叫务实,这就是务实。天下间很多事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要不然原历史中怎么可能出现国本之争?皇帝都有许多事没法坚持本意,何况他们这些为臣子的。
也正是因为“本意”,高务实才没有对朱翊钧不断加恩潞王的做法过于计较,甚至没有特意去干涉。
为什么?因为朱翊钧这样不断的加恩,未见得是他的本意,他其实也只是因为皇帝加儿子加兄长这个三重身份,而不得不如此做。
做给母后看,做给天下人看。
谁让大明讲究以孝治天下,讲究兄友弟恭呢?他为什么在诏书中不断强调“副朕友爱同气至意”?原因便是:即便他这个皇帝,也怕天下人说他不孝。
在大明,没有人能承担“不孝”这个罪名,一旦被打上“不孝”的标签,任你有千般能耐、万种变化,等待你的都只能是被鄙夷、被嘲讽乃至被声讨。
杨巍被张四维请回朝廷为天官,主要是因为孝名动天下,所以他回朝的时候没有什么人反对;王锡爵之所以此前被心学派内定接替潘晟,也主要是因为孝名动天下。
如今换到了朱翊钧身上,其实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对潞王的恩宠,十有八九来自于他必须顺着李太后的意。这一点有个很明显的证据:原历史上李太后一死,潞王既惊又哀,没多久自己也病死了——他知道一旦没了母后的护佑,他的皇兄很可能就会改变态度。
所以高务实觉得,朱翊钧的所作所为并不一定是出于本意,他只是不得不作秀,哪怕作这个秀的成本很高昂,也没办法不做。
只要是吃政治这碗饭,天下谁人不作秀?不仅朱翊钧要做、戚继光要做,他高务实难道就能不做?
高务实淡淡地道:“李文进深知太后宠爱幼子,他自己又一贯是靠着太后才有如今风光的人,自然要顺着太后的意思,想方设法将潞王留下了。至于景王遗业,那便是他拿来堵塞天下人悠悠之口的工具。”
戚继光张了张嘴,似乎有话想说,但迟疑了片刻,最终还是沉默了下来。
高务实瞥了他一眼,问道:“南塘公想说什么?”
戚继光苦笑道:“末将只是担心,这潞王之国就藩的事不办下来,怕是朝廷始终没有对图们发起最后一击的本钱。”
高务实知道他这话还有保留,于是平静地道:“如果皇上非要凑足了景王遗业的实数给潞王,我看也不是办不下来,到时候终归还是能在咱们手里完成对图们最后一击的。”
戚继光苦笑道:“少司马刚过弱冠之年,自然是能等到那一天的,但末将的年纪却已不小了。若是以北马南刘两位大帅的情况来看,再过个三四年,末将怕是也该请辞本兼各职,回乡悠游林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