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哥和四福晋就在皇上跟前请求,说是要帮忙照顾福常在。
四福晋的请求,皇上准了。因为她身为福晋,又是十三阿哥的嫂嫂,去帮一下忙也是可以的。
可是四阿哥的请求,康熙帝驳斥了回去:“你身为贝勒,合该为了社稷着想,关心朝政。何至于为了这些后头的事儿而烦心?家里的事情,有珞佳凝足够了。你就安心朝政之事便可。”
有了珞佳凝过去帮忙,胤禛其实也是十分放心的,见皇上不许他去帮忙,他也就只能趁了有空的时候多过去看几眼。
虽然皇上当面驳斥四阿哥,但是背地里,皇上对着太后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番说辞。
“胤禛这孩子是个体贴仔细的,关心弟弟不说,心地也善良。”康熙帝道:“唯一的缺点,太重情义了,反而容易忽略社稷和朝政。”
太后的看法与他不同:“皇帝要知道,心地善良,才能关心社稷和百姓。心软是软肋,也是长处。哀家倒是觉得老四这孩子不错。”
康熙帝点点头:“四福晋也可以。”
母子俩对这事儿点到即止,后又聊起了旁的。
到了七月中旬,福常在身体很差了,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康熙帝来探望她的时候,见她已经昏昏沉沉好似就要去了,忙示意珞佳凝去找八公主,让八公主去看看自己生母。
……他也不知道这个女人还能撑多久。
亲生女儿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定然是想着的。即便小时候没能让她养着,最后能看一眼也是多一眼的念想。
长春宫门口。
康熙帝和珞佳凝说了这样一番话后,没曾想,这个一向听话懂事的儿媳妇,却头一次违逆他意思一般的摇了摇头。
康熙帝意外:“你不肯去?”
“不是不肯,而是儿臣试了很多次了,没有用。”珞佳凝一想到自己之前去找八公主的种种,便不由得心头生寒:“之前福常在身子眼看着不行了,就去过好几次翊坤宫找八公主。”
可是八公主的想法始终如一:不见,不见,就是不见。
任凭珞佳凝怎么劝她,她都不肯去看一眼福常在。
其实福常在偶尔也会昏迷,在昏迷的时候,她口中喃喃自语的除了儿子胤祥外,偶尔也会念叨八公主。
不然珞佳凝才不肯去见那个薄情的人。
眼看八公主这样绝情,珞佳凝同情福常在的同时,恨不得用成就点换个道具来用在八公主的身上,让八公主跟着她去一趟长春宫。
后来转念想想,还是作罢。
她没必要去骗一个将死之人。
更何况,以后在宫里,八公主和十三阿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真情假意一看便知,很快就能露馅,会有后续的无数麻烦。
如今皇上又说让她去找八公主,珞佳凝深知那人是完全请不过来的,索性对皇上说了实话。
康熙帝听后,不由喟叹:“同样都是朕的孩子。”差别怎么这样大。
胤禛胤祥重情义,而胤祉和八公主就是完全不同的性子。
他到底也没有再要求八公主去看福常在了。
不过在康熙帝的心中,对于八公主后面的去路又有了另外的打算——既然这女儿没什么情义,也是没必要留在京里的。
就和六公主一样,往后嫁到蒙古去吧。
日子越来越热。
到了七月末的一天。
长春宫里传出一声痛苦的哀嚎:“额娘!”
那声悲鸣是十三阿哥的声音。
即便他这一声称呼不对,因为福常在不是皇后压根够不上“额娘”这个称呼,可是,听了他的哀声哭嚎后,所有人是都知道,福常在怕是不在了。
因此没有人去和一个少年再去计较这个了。
宫里有条不紊地开始办起了后事。
皇上开始考虑和福常在有关的事情,譬如,给她一个什么样的谥号为好。而且他还在考虑,为这个柔顺了一辈子的女人,提一提位分,给她一份哀荣。
他甚至在考虑要不要给她追封一个“妃”位。
对于章佳氏的位分来说,直接追封“妃”好像有些过了。
但她这些年为他生养子女,且把十三阿哥教导得这样好,又十分恪守本分,这样看来,“妃”好像又不为过。
康熙帝仔细斟酌着。
福常在不在了后,十三阿哥忽然就消沉了下去。镇日里不是喝酒就是醉倒在榻上歇着,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见清醒。
胤禛没事就往十三阿哥那边跑。
因为有他在的时候,十三阿哥多少顾及他,就会少喝一点,也能清醒些。而且他也可以多宽慰十三阿哥几句。
他的话,十三弟还是听的。
珞佳凝明白胤禛为十三弟担忧的那份心,就努力做好他们的后盾,但凡有什么事儿她都帮忙担着。
偶尔皇上问起来,珞佳凝也笑着帮夫君和弟弟稍作辩解——在皇上跟前,辩解的话只稍微说一说就行了,也不能多讲。不然皇上的疑心起来了,更难办。
正当四阿哥不停去长春宫的时候,宫里慢慢地流言四起。
有人在德妃和十四阿哥跟前说风凉话:
“看看四贝勒,进宫一趟就匆匆给娘娘您略请了个安,就跑去了长春宫。也不知道在他心里,到底是您这个母妃重要,还是那个十三阿哥重要。”
“按理来说四贝勒应该对十四爷最上心才是,毕竟你们俩才是正儿八经的亲兄弟。他撂下十四爷不管,倒是去对着十三阿哥献殷勤……不知道的,还以为那才是他亲弟弟呢!”
德妃和十四阿哥倒是对这些风言风语的无所谓。
母子俩心里清楚得很,在早些年,四福晋和他们还不太亲近的时候,四阿哥与他们的关系更是寒如冰霜。
那时候十三阿哥已经和四阿哥很亲近了。
后来,随着德妃发现四福晋的好,十四阿哥也和四福晋熟络起来,这才使得四阿哥和他们母子俩关系渐好。
只是四阿哥依旧没有不管十三阿哥。
无论他和永和宫这边的关系如何,他依然待十三阿哥如初,和小时候一般要好。
说句掏心窝的话,倘若四阿哥因为和他们母子俩关系好起来,就弃了从小与他亲近的十三阿哥,那才真说明四阿哥是个薄情寡义的人,那他们母子俩才看不上他这种人。
正是因为,现在四阿哥和他们母子俩都关系好起来了,他却没有弃了十三阿哥不顾,而是每天一有空就陪着伤心欲绝的十三阿哥,反而更使得他们母子俩觉得四阿哥是个极好的人——最起码四阿哥对待亲人是真心实意的好。
德妃倒也罢了,在这后宫几十年,早已看惯了风雨,被人说个几次也没当回事,压根不放在心上。
倒是十四阿哥,年少气盛,被人说了几次后愤愤不平:“四哥和十三哥哪里不好了?凭什么那些人乱嚼舌根背后说他们?十三哥生母亡故,还不准人难过了?四哥去安慰他,又有哪里不行了?”
最后十四阿哥一掌拍在了桌上,怒吼:“气死我了!这都是些什么混账东西!长春宫的和永和宫的有什么分别?哦,非要十三哥也是在永和宫长大的,他们才能闭嘴么?”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德妃把十四阿哥的话放在心里一琢磨,忽然就有了主意。
只是这事儿还得皇上点头答应才行,她得先去把皇上说动了,方才能够行事。
德妃暗中思量着,因为说动皇上答应,得看时机,还得凑着皇上高兴的时候,再就是找个能够扯到这个话题的机会。
不然的话,以皇上的性子,很容易怀疑她另有居心,甚至可能会怀疑四阿哥另有图谋。
德妃明白这个事情越多人和皇上说,就越麻烦。
只能她来提,不能让四阿哥和四福晋在皇上跟前表露出半点的心思。不然成功的可能就非常低了。
德妃便没把这个想法告诉其他人,只自己一个人暗自琢磨起来。
这天正好康熙帝歇在了永和宫。
德妃晚膳的时候一个字儿没提孩子们,只笑说着宫里的一些趣事,逗皇上开心。
康熙帝难得有了个清静一点的吃饭时间。
在旁的妃嫔那边歇着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的,那些女人一个个的都很关心旁人的事情。
有的问起来福常在的安葬相关问题,有的问起来十三阿哥的事儿,有的还说四阿哥种种不是……
总之一个个的都能挑出来关于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错儿。
康熙也是真烦了,索性跑到德妃这边歇着。
他本以为德妃既然是四阿哥的生母,应当是会提起来几句这些事情的。谁知恰恰相反。
德妃一个字儿都没提。
旁人和这些孩子们无关的念叨个没完,德妃却一点都没提及,这让康熙帝有些高兴的同时,也很疑惑为什么。
德妃笑道:“臣妾知道皇上近日来辛苦了,想着皇上平日里诸多烦忧,到了永和宫再受到唠叨,就真是臣妾的不该了。臣妾只想着皇上好,旁的一概不管。”
康熙帝听了很高兴,就和她说了几句他的打算,顺口提到:“胤祥最近心情不好,朕想着他总在长春宫里独自忧伤,倒不如搬到阿哥所去。那边有他的哥哥弟弟们,处在一起说不定心情可以略微转换一下。”
康熙帝想,既然福常在已经不在了,那么养在她身边的十三阿哥倒不如去阿哥所住着。
毕竟十三阿哥还不到出宫立府的年纪,娶妻的事儿也还早。
如今最适合他去的地方便是阿哥所了。
德妃自然是早有了自己的主意。
她本来就在等皇上自己提起这些事儿,如今看皇上果然说了,还让十三阿哥去阿哥所而不是旁的嫔妃那儿,她的心里就更有底了。
德妃道:“十三阿哥自小也没在阿哥所住过,都是跟着福常在的。既然如此,他这样大了再去阿哥所反而不合适。”
康熙帝心中微动,知道她不会无缘无故这样说,不由问:“那你觉得该如何?”
德妃淡淡笑着,缓缓开口:“我倒是觉得,十三阿哥不如跟着我在永和宫住着。他和十四阿哥年纪相仿,兄弟俩也好有个伴。”
她刚才一开口,康熙帝就约莫知道了她的意思。
康熙帝轻声询问:“他这样可算是被你抚养了的,你考虑清楚。”
“这还有什么需要多想的?”德妃忍俊不禁:“十三阿哥又听话又上进,福常在把他教导得很好。我如今把他接过来,有他陪着十四阿哥一起,还能给贪玩的十四阿哥做个表率。我高兴还来不及,哪还需要多想?”
康熙帝一时沉默,没说好也没说不好。
四阿哥身边本来就有了十四阿哥这个亲弟弟在旁边协助了,倘若再多个十三阿哥……
他身边的助力也太多了些。
康熙帝倒是不怕四阿哥有其他的坏心思,这孩子心思正,他倒是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