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玲珑郎君

古代小户女 竹笋君 1901 字 2022-09-12

永宁七年冬,这群来自常县各地的学子将衙门团团围住,他们都是有功名在身的秀才,已经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热血洒涂在有用的地方。

顾玉跟大家一起想了个办法,他们兵分三路,一路上姑苏,一路撑船去神京,一路在家写了大量的诗稿站在各处城楼,只要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些纸张就会飞遍大周。

知府面对这样一群立了死志的学子,只能分出钱给常县。

这些钱是杯水车薪,但有了县衙开头,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大家分了钱财带回乡里,开始问豪门大族要米粮钱财。

灾年的粮价堪比黄金,谁家舍得无偿捐给乡里?最多也就是给口饭不让饿死,趁此良机买了人过来做隐户岂不美哉?

阮氏记得那会儿乡里已经有很多人想要卖掉自己,但顾玉拦住了他们,背起包袱又上了路。

顾玉饿得只剩一把骨头,但还记得将剩下来的口粮送给阮珍。

顾玉说:“你在家劝住爹娘,我会把粮种带回来,大家熬一熬总能过去的。”

说完便上了路,顾玉请了教导自己的先生,挨家挨户地去请人修桥修路,只要有活儿就有工钱,有工钱人就能活了。

富户没有那么容易被请动。顾玉便让先生使劲儿夸自己是良才美玉,将来一定能飞黄腾达,现在花出去的钱将来顾玉都会还回来。

富户看他脚底都磨破了,有些动了恻隐之心,便同意捐些出来,更多的自然是指望顾玉将来飞黄腾达,来双倍奉还自己的钱财。

顾玉一声不吭地背下了巨债,每日都勒紧腰带招工修路,但是美名都在富户身上,顾玉还要请人给每一段认捐的路立功德碑。

但是他说:“他们肯伸手,不管是为了什么,这个手就是伸了,乡亲们念着这些人也不坏,再说都是大善人将来大伙儿去借钱,还怕张不开口么?”

一袋一袋的粮种从豪富家中散落到了常县的土地上,乡里有些知道顾玉一定花了很大的代价——因为他不逃学了。

第二年顾玉就中了举,还是永宁八年,姑苏灾后的第一个案首。

姑苏很多官儿都记得这个差点就让自己血溅三尺的学子,但大家都没有去动这些人,因为他们已经在皇帝心里有了名字。

当年和顾玉一起上姑苏的学子后来都已经在外地做了官儿,有的还官至三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富户想问他要债了。

顾玉已经跟阮珍成了亲,但是他说人情债难还,能用钱还的绝不能用情还,于是他便一直在姑苏做着教谕,一边教书一边经商。

他不肯让这些商户做大,便只愿意还银子,私下则让人带着船队出海贩卖丝绸茶叶,这种快财做了三五年,顾玉也装病去了几趟海上,顾家就这么富起来了。

阮氏道:“那些银子多的都能把这个家埋了,你爹眼也不眨地就往别人家拉,那会儿家里的枕头芯都是钱做的。”

等还完了债,顾玉就想再考,他做事向来决定了,就一定要做,船队说散就散,这些生意说不做也就不做了。

顾玉开始专心考学,当时的知府把他举荐给了回乡荣养的千老先生。

千家门下出来的学生,不说学识怎么样,官场上总要好走一些。

所以后来顾玉死后,顾家宗族也没有来找过大麻烦,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担不起欺辱顾玉遗孀的罪名。

顾慈听着娘的话,想着娘对千家如此紧张,便问:“娘手里有千家害了爹的证据?”

“我也是猜的,玄玉身体向来健壮,他又精通医理,怎么会莫名其妙的一病不起?”阮氏看着两人,强忍着没有掉泪,道:“永宁十八年春天,他去给千老先生祝寿回来,就生了病,脸白得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