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被惊到了

“标儿,什么法子,跟咱说说。”

“回父皇,编制针对户籍的黄册和针对土地的鱼鳞册,可有效管理户口,掌握劳动力。”

朱元璋为这事愁了很久也没想到好法子,听到朱标说黄册和鱼鳞册,有些迟疑。

他认为很多事情和政策实行前都要进行反复推演和证实才能在全国推行。

哪怕自己儿子说的。

作为太子的少师,刘伯温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上前对老朱恭敬道:“陛下,臣以为太子说的这方法可以一试。”

李善长看了眼刘伯温,心中道:这事情成不成,还得陛下拍板。太子毕竟少经验,怎么可能他的法子就能用。刘伯温啊刘伯温,当个太子少师还能耐了。

一时间,以胡惟庸和李善长为首的表示质疑,而刘伯温和宋濂还有吕昶认为朱标说的法子可以试试。

老朱对李善长说的也是理解的,自己从开国前就开始在想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头绪,只当朱标是想替自己分忧。

便示意朱标说下去。

“父皇,可让全国各府县编制黄册,110户为里…………一里中的110户,按丁粮多少为序编为一册,册中注明各户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地产业。

……黄册一式两份……布政司呈报给户部的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

朱元璋听的愣住了,就连刘伯温和宋濂他们也没回过神。

这下,李善长也听的来了兴趣,这法子确实不错,解决了这些日子他们冥思苦想的难题。

如果这黄册方法绝对不是刘伯温出的主意,看来这位太子殿下不仅仅温文敦厚,确实有些手腕。

“陛下,太子殿下所说确实是好法子,只不过微臣认为这黄册若真定制好,数量庞大,该如何储存。”

李善长瞪了眼胡惟庸,觉得他太自作聪明,说出这话。

胡惟庸的提醒,朱元璋回过神问道:“标儿,你怎么看。”

“回父皇,儿臣认为可以在南京后湖中心的几个小岛上建有几个专门的档案室,用来储藏黄册和鱼鳞册。”

“皇城不好?为何选在后湖那里。”朱元璋思索。

“后湖四面环水,可避免火灾,况且这些湖心小岛与外界联系少,黄册和鱼鳞册的保管不易受外面的干扰,是个收藏重要文册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