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你是不是吴宁

獒唐 苍山月 2271 字 2022-09-16

“啊!?”武则天惊了。

你有?你有你不早说!?

“说下去!”

“单就官制而论,其实很简单,废止举荐制,收紧恩荫,大行科举。”

“不举荐,少恩荫,也就把世家上升的通道堵死了。”

“大行科举,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不是人才,科场走一遭。”

“公平,也省了麻烦!”

“”

武则天沉默了。

“能行吗?”老太太有点不确定。

现在的大周,包括大唐时期,还是以举荐为主,恩荫为辅。

毕竟这个时候,知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准确地说,是少数家族手中。叔叔举荐侄子,或者子承父业,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举荐和恩荫才更有效率。

至于科举

科举就是个幌子,朝廷那么大的用人量,单靠科举考上来的那么几个人是不可能供应的。

这也是武则天宁可杀了世家,让天下乱一乱,也没想过去大兴科举的原因。

在她的认知里,民间的寒门子弟毕竟是少数,科举也兴不起来。

不得不说,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了。

如果换了宋、明、清的任何一位皇帝,非笑话武则天是傻帽儿不可,太小看天下人“当官的决心了”。

殊不知,终大唐一朝,从科举入仕的人才,加一块儿也就几百人。可是到了大宋,呵呵,几百人?一科就录用一千多的也不是没有。

武则天担心的这个事儿,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她现在要干的事儿和黄巢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把世家杀了个干干净净。

不同的是,到了北宋时期,赵家是不得以而为之。

那时候,已经没有世家了,文人家族更是少之又少。朝堂上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爆发户,更没什么可举荐、恩荫的。

所以,赵家只能被动地收紧举荐和恩荫的用官渠道,转而大力发展科举。

而武则天现在,则是有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在吴宁的影响下,老太太已经主动地走上了北宋的道路。

你看呗,废除坊市,大力兴商,这是不是宋朝的大方向?

如果她再大兴科举,那和两宋就更近了。

而且!!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唐可不会重文轻武,大唐还有燕云屏障。不但有燕云屏障,整个亚州几乎都是大唐的后花园。

这就有点无敌了。

现在武老太太缺的就是一点点眼界,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这个吴宁可以帮她弥补。

“陛下陛下是不是担心,科举不能胜任选官之责?”

武则天抬头,“子究,寒门仕子还是太少了。”

“陛下说的没错。”吴宁点头,“可是,科举之道既然是公平选拔,那为什么一定要是寒门仕子呢?十万世家子弟不一样可以通过科举在朝为官吗?”

“嗯?”武则天皱眉,“那世家必会死灰再燃!”

“制度变了啊!”吴宁缓声道,“选官的权柄在陛下手中,而非世家族长。”

“再说,此次抄家,世家元气大伤,靠陛下掌管的科举是没法翻身的。”

“可不同的是,陛下抄了世家的家,却还用了他们的十万文人,何乐而不为呢?”

“”

也对!武则天有点动心了,她本来就是不执拗的人。

相反,老太太这一生嫁给了权力,也屈从于权力。只要于权有利,武老太太从来都是没有原则的。

就好像她可以为了梦想而入宫,可以隐忍在寺庙里等待机会。

可以为了上位而讨好关陇门阀,也可以为了打击关陇门阀而立起七姓十家。

更可以为了打击七姓十家而发展酷吏,现在为什么不能为了别的目的放世家一马呢?

看了吴宁一眼,心中还有一丝疑虑,“那平民仕子还是没有世家弟子有优势,朝堂上不还是他们的天下吗?”

“陛下!”吴宁淡然一笑,“微臣有一问请教陛下。”

“说!”

“陛下觉得,杀十万文人、半数朝官对大周的负担大,还是几百座官营书院的负担更大呢?”

“”

“!!!!”

武则天又惊了!!

对哈,这小子太坏了!

担心科举世家弟子一家独大,那就建书院呗!专教寒门子弟。

就算在大周全境各州都铺上书院,那对朝廷来说也是负担得起的啊!

此时,吴宁的声音适时传来:

“只要陛下敢放开平民的上升通道,敢给寒门仕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臣保证,不出十年,必不会让陛下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