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值得守护(二合一)

獒唐 苍山月 2287 字 2022-09-16

吴宁道:“陛下何时听过,秦汉以前,有四边夷狄敢进犯中原?”

“没有!”吴宁摇头,“一次都没有!”

“只有我们中原人把匈奴打的几近灭种,把百越打的姓氏无存,把羌人驱逐到天山以西,把天下富庶之地尽收囊中!”

吴宁瞪着眼,“即使经过了汉末乱世,中原百姓凋零,四野皆空。让夷狄有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可是,尽管如此,依旧有冉闵屠尽胡人的霸气。有杀胡军,有从不低头,誓与蛮夷抗争百年的坚韧。”

“”

武则天静静地听着,细细味品着吴宁的话。

“却有几分道理。”

“可是”老太太抬头,“这份霸气,不是还在吗?”

大唐、大周都不差,比两汉差些,但差的绝不算多。

只闻吴宁道:“现在差的不多,可是以后,就说不准了。”

“哦?”武则天面露不信的神情,“不见得吧?”

吴宁一笑,“陛下别不信,宁绝非危言耸听。”

“因为,失了这一腔热血,非是我们失了根本,忘了祖宗的教诲,而是因为疆域越来越大决定的。”

“疆域?”

武则天颇为意外,关疆域什么事儿?照吴宁这么说,那两汉控制的疆域也不小,不也失了这一腔热血?

“不是的。”吴宁细说起来。

其实他所说的这个疆域,不是什么山河图上的疆域,而是指汉人实际控制的疆域。

人们只叹汉唐版图之大,但却不知道,其实在唐之前,地方大是大,可是实际控制的区域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就拿两汉来说,看上去控制着西域、云南,还有岭南。

可实际上,向大汉交税,由汉朝直接管辖的地区,和春秋战国时期没什么大的区别,主要还是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一线,四川盆地到江淮流域。

剩下的什么西域、东北、云南、贵州、两广,看上去也是大汉国土,可是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掌控,只停留在名义和军事上面。

岭南、云贵设府不设兵,派去的官员也都是政治犯。

西域也是只有都护府和兵屯。

也就是说,朝廷需要费心管理的区域,也就是中原这一小块儿。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地方越少,就越不复杂,不需要什么太过高深的管理艺术。

有法可依,有忠孝礼义廉的简单约束,就够了。

这就是外儒内法的核心思想。

那个时期,也就是到了唐代之前,管理上的难度很少,反而是开拓之心更盛。

所以,在大唐之前,汉人还始终保持着对外扩张的欲望,还有那股子拼劲儿。

用外世的话说,那时的汉人是创业阶段,干劲十足。

可是到了唐代之后呢?

随着中原对云贵、两广,还有东北、西北地区的掌控力越来越强。

也就是说,在这个交通、信息都极不发达的时代,要想控制越来越大的疆域,所付出的管理成本自然就越来越大。

原来那套只靠自觉的管理办法,已经捉襟见肘。

于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儒家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也就是加强版的外儒内法,开始占领高地。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朝廷派出去的官员越来越远,最远的可能相隔万里,通信又不发达,上个奏折都得一年半年的。

那朝廷怎么保证政策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怎么保证派出去的官员不会生出二心?

那就洗脑嘛,用儒家洗脑!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学的就是礼义廉耻,忠君孝祖。

忠孝礼义廉,这五个字儿甚至代替了宗教,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如同烙印一般伴随其一生。

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到哪儿,都离不开这五个字的束缚和道德管制。

那话说回来,这五个字好不好?对不对呢?

好!也太对了!

这就是汉人高明的地方。

要问世界上有那么多辉煌的文明古国、璀璨文化,为什么只有华夏文明传承到了今天?

那是因为,我们懂得记录历史来延续文明,懂得用“忠孝礼义廉”这五个字来凝聚国家。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放在别的民族面前,那就是一个违命题,因为分久了就必没合。

只是华夏,才可以拿这句话当做真理一般,信奉至今。

那么,外儒内法既然有用,又是不是无一弊端呢?

当然不是!

作为一个后来人,其实不用刻意看,只从儒教真正兴起的这个时间节点为界,看看前后两边的差距,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