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次甜浆开始收费后, 对方一直忿忿不平, 只要抓到机会就极尽诋毁之能事,将宣家小吃贬损的一钱不值。
有人信她的话,也有人不信。其中上次和她一起去的那位大娘将事情原原本本地都看在了眼里, 心里知道谁是谁非。虽然当时碍于情面只能一起离开, 但是过后就和对方拉开了距离,每天的带着小孙子独自过来,不再招呼对方一起了。
宣家小食肆的几个伙计都认识这祖孙两个了,有时候店里实在没有地方坐了, 还会在柜台那边找个位置安排他们祖孙坐下慢慢喝。有时候还会送大娘一碗白浆或者甜浆,让她一边喝一边等小孙子。
一碗甜浆两个铜板,对于一些壮劳力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是一天一两个铜板,一个月就是六七十个,都能买上一斤白霜糖了。对于一个精打细算的老太太来说,这就算不得什么小钱了。
所以这位大娘对宣家小食肆感官极好, 而且还有一点是她一直没说的。
她家小孙子自从生下来就体弱多病,而她丈夫儿子常年出海三五个月才回来一趟,她在家和媳妇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省下来的钱隔三差五就要去药师那里。这一个月花在吃药上的钱少说也得有十几个到几十个银币不等,否则她们家日子不会过得这么紧巴巴的。
之前是因为正好从药师那边吃过了药,路过这里喝了一碗甜浆,小孙子高兴的不得了。老太太挺高兴,因为她小孙子吃的药很难喝,每次吃药都要先哭闹一阵,喝完了心情也不好。
可自从那次喝完了甜浆,她随口说喝完了药可以去喝甜浆,小孙子竟然迟疑了一阵答应了,并且一憋气将药全部喝下。
从那之后,小孙子吃药困难的问题解决了,只要有甜浆,什么都不是问题。
而且如果仅仅是如此,老太太还不至于这么推崇甜浆。因为小孙子吃药痛快,老太太几乎每天都带着孙子来市场转悠一圈,买点菜顺便喝一碗甜浆回去。
这一天天坚持下来,前两天去药师那里的时候,药师竟然说孩子的身体大为好转,现在已经不需要经常吃药了,以后一月来一次,如果情况继续好转,以后都不用再过来吃药了。
这消息让大娘惊喜不已。
哪怕负担的起,谁愿意孩子天天吃药来着?能身体健康,还能剩下一笔开支,这绝对是好事。大娘万分感激,却被药师摆手拒绝了。
用药师的话说,这病情好转绝对不是他的愿意。因为这药小孩子从生下来吃了好几年了,要是能治好早就好了,他曾经和大娘说过,这药仅仅是维持不病发,并不能根治。所以现在病情好转,绝对不是他的原因。
那天回去的路上,大娘仔细琢磨这一个月来小孙子到底出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想来想去,也就是每天喝上一碗甜浆,其他的和以往并没有什么区别。
大娘回去和儿媳妇说了一番,儿媳妇并不信,只是说这是常年吃药的结果。哪怕大娘和小孙子两个人都这么说,儿媳妇依然不信。只是觉得孩子喜欢喝,喝喝也无妨,现在孩子身体好转也许就不用攒钱去买丹药了,每天花几个铜板不算什么事儿。
今天大娘听到邻居又在因为一些风言风语在这里说三道四的,立马不乐意了,上前就和对方理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