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青苗法脱胎于常平仓制度,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

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青苗法本身并不与之前的常平制度相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对后者的修正。青苗法的功能设计中仍然保留了常平制度的拯济与调节市价的方式及作用。

之前常平仓制度救济的时候,曾出现过灾荒之时没有钱粮拯济的情况,因此青苗法就规定平时拯济的时候,规定了要将常平钱粮一半贷出,一半留下照之前的常平制度管理使用,仍然进行相关的籴粜活动,如此一来,就能避免之前情况。

不仅如此,它还调整了相关管理制度,“诏诸路各置提举官二员,以朝官为之,管当一员,京官为之,或共置二员,开封府界一员,凡四十一人” ,改善了常平钱粮被转运司借支和移用的弊端。

青苗法出来之后,照道理来说,这是利于国家和农民的好政策,农民可以向政府借贷粮食,等待来年有了好收成再还回去,度过灾荒之年。同时,国家收取的那些利息,也能充盈国库。

这应该是双方得利的政策,那么又怎么会出现农民不想活的情况呢?

魏拾遗最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震惊,然后接着听下去才知道是为什么。

青苗法确实是看起来很好的,但是决定一个政策的好坏,除了白纸黑字上写的好政策,另外就是看实施得如何,自古以来,许多好政策都是因为实施不到位导致失败,而青苗法便是如此。

吴家村所在的那个县城只是个小县城,登州距离开封几百多公里,在现代开车上高速过去也需要近十个小时,更别说在交通不便利,出行靠马车或者骑马的时代,更是路途遥远,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山高皇帝远。

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土皇帝,在那些小地方,一个县令就是最大的官,平民百姓丝毫不敢反抗。便是京中官员过去,有时候也不敢触那些土皇帝的霉头。

不管在哪个时代,即使是和平的现代,在国家的治理下,也有一些官员中饱私囊,在大宋也自然如此。

吴家村所在的那个县城便是利用青苗法为自己谋私,他强迫家里有余粮的人贷款,然后给需要贷款的人提高利息,如此一来,年年剥削下去,温饱的人变穷,而穷的人则是更穷。

常平仓制度的时候,县城同样也这样剥削过人民,但是为了不被发现,他们做得比较隐秘。可新的政策下来,因为一个政策会有两种结局,他们便是想着即使他们这里实施得不好,那也是因为政策律令的原因,和他们没干系。

于是,那个县令的动作就大了很多。

试想吴家村的人连自己都养不活,借了县城的钱粮,即使渡过了这一时他们也看不到未来,有些人身上已经有了许多利息,一年一年的积累下来,利滚利,翻了又翻,他们所欠的钱粮已经到了一个可怖的地步,看不到未来,又怎么会有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