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不过这也正常,两年前他们从太医局毕业,他理所应当的接收了家里的医馆,而郑双成则是在家里的安排下入了药监局当了个小医官,技术比不上老郎中,资历也赶不上他们。要在朝廷有个好前程,除了家里有关系,那就是还得有资历。

郑双成现在是两样都没有,于是就只能拼点资历了。

“这还差不多。”魏拾遗习惯性的伸手去敲郑双成的脑袋,但在半空停住了,最后拍了下他的肩膀,故意冷冷的说:“哼,你心里的那些小九九,以为我真看不出来。”

魏拾遗嘴上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挺高兴的。

众郎中到了,没多久药监局和朝廷的人也到了,接下来他们就和郑双成说的一样,因为河湟那边战事吃紧,将士们受伤太多,郎中不够,需要汴梁这边集结郎中过去治疗。

普通中医可以就近调遣,但手术医生就不行了。

三年前,太医局实行专业制,外科手术在大宋正是提出来并且开了学科,不仅如此,太医局还提供了学习的手术器具,以及课本。

但外科这一门学科本就是新开的,接触的人少,虽说有魏拾遗按照记忆中的那些知识编制课本,但在太医局里,学习外科的人不多,而学得少的也就更少了。

在现代,不花个几年,根本学不好医术,也出不了师,毕不了业。

自古以来,学医花费的时间本来就多。新开的外科专业,三年过去,也就只有十来个人毕业,这还加上了之前王助教他教授的那四个学生。

因此,外科医生就只能在汴梁召集了。

最后魏拾遗数了数,到了这里的外科医生,加上他自个儿,一共有十二个。中医则有三十多近四十个,几乎是外科医生的三倍。

这近五十号人,就是这次要去河湟的郎中。

“十日之后,我们在这里再次集合,到时候你们就跟着朝廷派遣的将士,一起去河湟。”

最后,一个药监局的人用这句话作为这次谈话的终结。

“十日之后就要走,这么急?”

“河湟那边打得厉害,将士伤了那么多,你说急不急?”

“嘿,你们觉得急,难道是不想去?”

“这个……这……我们大宋现在也挺安稳的,其实我觉得也没必要打仗啊,是、是吧?”

谈话结束,集中在一起的郎中们就散开了,出了院子,一些郎中就就着今天的谈话讨论了起来。那几个郎中是相熟的,平日里关系也好,于是说起话来顾忌也就没有那么多。

魏拾遗和郑双成一起离开,好巧不巧的走在他们后面,就把前面的那对话听了个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