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七颗舍利 ranana 3133 字 2022-09-17

怜江月推了他几下,曲九川却已经睡得死沉,鼾声渐起。怜江月再看僧人,他喉间的长疤竟又出现了!

天光尚且大亮,怜江月收起余下的六颗舍利,安定下心绪,竟然也有些困了,眼皮不受控制地闭上,就此睡了过去。他醒来时,曲九川还在他边上,已经醒了,正把手机举得高高的。还是个白天,太阳当头照着,天上飘着几朵浮云。

“有了!”曲九川欢呼了声,一蹦老高,回头一看,瞅着怜江月,笑嘻嘻地说:“你醒啦?我们回来啦,回到石头村啦!”

怜江月爬起身,扒拉开周围的玉米茎杆,毫无疑问,他们正身处一片玉米田里,被高高的玉米包围着,他问道:“你怎么知道这里是石头村?你开了定位?”

曲九川随手掰下一节玉米,揣在兜里:“十里八乡就石头村老李家种这种五彩玉米,小李个熊货,临阵落跑,还不如小王一开始就不讲义气。”

说着,他又掰下一节玉米,扔给怜江月,大摇大摆地分开玉米田往前走去,道:“我醒过来的时候人已经在这里了,那把黑剑你要是不要,那给我吧,我这可还赔了一颗珠子。”

怜江月一看,那黑剑就插在他脚边,却与先前看上去有些不同了,剑身上仿佛裹上了一层厚重的黑漆。他为难了:“这我怎么带回去,过不了车站的安检吧?”

“可以带啊,我刚才研究过了,这剑是石头做的啊,过安检的时候你就说是买个小孩儿的玩具嘛,要不说cosplay也行啊,你看你这一头长发,你这身段,这脸,我看,说是模特也行,自带道具出外景。”曲九川回头招呼怜江月:“你还走不走啊?”

怜江月拔出那黑剑,心里又是一奇,这黑剑也不似先前那么沉了,轻得仿佛一根羽毛。

曲九川又喊了他一声,怜江月忙跟上他。两人走出了玉米田,爬上田埂,正互相收拾着衣服上的草和泥土,只见一个中年女人从近旁的一座院子里挥舞着双手,朝着他们叽里呱啦喊着话跑了过来。到了两人跟前,二话不说,拽着他们就上了辆三轮货车。女人开车,一路把他们带去了村里的医院。

曲九川和怜江月说:“这是小李妈妈,说是小李生病了,魂不守舍的病,要带我们去见小李,他在医院输液。”

医院的输液室里只有小李一个人,他面如死灰地躺在一张输液床上,整个人瘦了一大圈,一看见曲九川和怜江月,小李惊惶地坐起,乱掐自己的胳膊,乱抽自己的脸:“我不是在做梦吧!”

小李的母亲上前抱住他,他的眼泪立时就下来了,直道:“我撒完尿一回头就不见了你们,你们是两天两夜都没个信啊!我们一村的人一顿好找,好多人都开始说没见过你们这两个人,我还以为你们……你们……我还以为我得了神经病!”

小李的妈妈也掉起了眼泪,擦着眼睛,看了看曲九川,拿了床头的热水瓶出去了。

曲九川安抚地拍着小李的肩,把兜里的玉米放在了他的病床上,还冲怜江月不停使眼色。怜江月也赶紧把玉米拿了出来。

曲九川道:“你妈让我带给你的,说你肯定想吃家里的玉米了,回头让护士给你蒸一蒸。”

曲九川还说道:“你下车撒尿的时候忘记拉手刹了,我们那时候正好在一个坡上,车直接往下滑,等我把车稳住,开回去就找不着你了,后来车子抛锚了,我们商量着走回村里,我仗着自己来了一年多,对这块儿熟,加上还有手机,以为能找自己找回来,没想到我的手机坏了,他的手机没电,我们迷了路,刚才才找回来的。”

小李拍着曲九川的胳膊:“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他一搓眼睛,瞅着怜江月手里的黑剑:“这是个啥?”

曲九川抢着说:“哦,路上找的拐杖,趁手,别致。”

怜江月笑了笑,问了声:“附近有快递站吗?”

曲九川推着他出去:“我带你去,走,走。”他嘱咐小李,“你好好休息,好吃好睡!”

出了输液室,曲九川便和怜江月道:“我们这趟的遭遇千万别和村里的人说,你要是说了,我也不会承认,这样大家都会以为你是神经病,只有你是神经病。一是这事情太离奇了,写成小说读者都会说你扯淡,二来,我怕你说到九曲珠的事情说漏了嘴。”

怜江月道:“你放心,我答应你保守秘密,就一定守口如瓶。”

曲九川一笑,问他:“你找快递站干吗?”

“寄些东西。”

曲九川便带着怜江月去了村里的一个杂货店,这是全村唯一一个快递收发点,怜江月进去就要了六个纸盒子,六张快递单。曲九川在旁看出点门道来了,问他:“舍利子是很贵重的东西吧?你就这么快递了?”

怜江月边写单子边说:“这都什么年代了,难道还要我一个一个去找这些人?”

曲九川道:“亏你记得住这些地址。”

怜江月说:“亏怜吾憎就只有一口气了,还能把这些地方说下来。”

曲九川指着对面的早点铺子,走到了外面:“一块儿吃个早饭吧,我先去点几样,回头你看不够再添。”

怜江月继续填单子,寄件人一栏,他写的是怜吾憎,到了手机号这一栏,他顿了顿,抬头看看外头,草草写下了曲九川的号码。

六件快递花了近二百,怜江月付了钱,走出去,数了数身上的现金,拿了五张一百出来,走进那早点店里塞给了曲九川。曲九川抽了两百,说:“再多我也不要了,受不起,这两百是送葬跑腿的费用,我们明码标价的。”

怜江月一点头:“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