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这三天林言之倒一反常态,每日天还没亮就来,等天快亮才走,搞得一众研究员不得不苦哈哈地跟着他加班加点,每个人都顶着张“有事烧纸”的脸在实验室里游荡。

喜眉笑眼、精神饱满的秦梧放在一群身心交瘁的人堆里显得格外扎眼。就连吴海都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这秦研究员到底哪来的时间捯饬自己。

想曹操曹操就到,秦梧抱着新鲜出炉的资料快步走进实验室。

“林院士!最新的实验数据出来了!”

“拿过来。”

林言之放下手里捏着的饵料,接过资料翻看了起来。秦梧站在一旁,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声音都有些不稳。

“X谱系药物在基因甄别和筛选锁定上发挥很稳定!我们按照您给的公式对Z谱系药物进行了调整,目前Z-1表现最为突出,定向基因序列重组的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

秦梧说到这儿顿了顿,平复下呼吸后缓声继续道:“Z-2还不太稳定,在修复基因序列时会有一定概率发生突变。突变方向不可控,但发生几率不高,在容错范围内。”

林言之难得没有打断他说话,不过看上去也并没有在听就是了。

三言两语间,厚厚一沓实验数据已翻到了最后一部分:质量颇佳的白纸上以对照图的方式,详细记录着两组实验体几天来的性状变化。

林言之抬起手,指尖由上至下,缓缓划过一组组轮廓清晰的彩色照片。

A组实验体选用的是具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体型瘦小且浑身无毛的裸鼠。B组则是普普通通的健康小白鼠。

短短三天过去,裸鼠以可怖的速度变化着,体型、皮毛乃至外貌特征都与普通小白鼠越来越相似。在肉眼所不能及的地方,A组实验体的基因序列在无限向B组靠近,直到完全重合。

秦梧的激动并非没有来由。

遗传病筛选以及基因重组和修复,这些在胚胎尚处于发育阶段时是具备可操作性的。

但林言之在做的,应该说已经做到了的,远不止于此。

他在性状成熟、发育完全的个体上,成功实现了从打破基因序列、修复基因,直至基因序列重组的全过程。

如果说原先的方案造福的是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那他们现在所做的,就是给所有受遗传病所苦的病人,无论是一两岁的稚童或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一条一劳永逸的活路。

想到这儿,不只是秦梧,实验室里的众人也是心潮澎湃,脸都憋得通红。

“继续实验。”

林言之合上资料放到一旁,拿起饵料继续逗弄起缸里的小鱼。实验数据与他预先推算的并无出入也毫无惊喜。

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秦梧愣了愣,“目前实验数据已经足够申请开展临床了,对照实验您看还有必要再继续吗?”

林言之看了眼秦梧,随即抬眸看向众人,“你们觉得我们在研究什么?”

大家面面相窥,不太明白项目都进行到这一步了,林院士怎么还会问这么个明摆着的问题。

答案太过明显,倒搞得他们一时不敢开口,生怕说错话献了丑。

在一阵难熬的沉默中,一名身材瘦小的女研究员犹犹豫豫地回道:“通过药物干预影响遗传病患病几率?”

林言之站起身走向女研究员,他弯下腰看了她一会儿,像是在打量些什么。

看着近在咫尺的男人,女研究员不由得咽了咽口水,两颊滚烫。艳丽的红晕映在她蜡黄的皮肤上,成了不那么好看的橘色。

林言之低声笑道:“通过药物干预影响遗传病患病几率?那是他李荣辉留下的烂摊子,不是我林言之的。”

李荣辉不止是前任院长,更是华国赫赫有名的生物科学院士。听他如此口气,在场研究员脸色都不大好看,纷纷噤声不敢接话。

林言之拿起桌上放着的DNA模型,手指灵活地拆解着基因序列,声音不冷不热:“在胚胎发育阶段对带病基因进行筛选,通过药物修复或是重组基因序列。说来好听,也不过就是在同一张桌上来来回回洗着同一副牌。”

几句话的功夫,结构繁琐的双螺旋状模型被他拆分成了碎片,略显凌乱地撒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