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管小白虎有没有说清楚,冰面上的少年现在可没有再关心007回复的心情。

在经过了一段熟练的滑行之后,他压着步点,伴着大半的肌肉记忆一起,小腿用力,向前起跳旋转。

3a,bv80,goe+304

一个完美的跳跃,哪怕涂寒和在上场前无意间腰撞上个硬物,受了点小伤,但整个动作的质量也没有丝毫的下降。

“这状态,应该还是稳定的。”

“情感的爆发力虽然下降了不少,但是动作难度保持的却挺好。”

“这应该算是一场能够赚回分站赛票价的表演。”

这是谭儒不知道第几次以着观众的态度去看待涂寒和的表演。

在进入到了四周的领域之后,谭儒作为教练的指导相较于之前有了不小程度的下降,面对着完全一片茫然需要不断进行摸索的领域,谭儒更多的也只能是向着涂寒和提供一种局外人的评价。

在不知不觉中更多的倾向于观众的角度对于涂寒和的表演进行分析。

当然,这种方式也谈不上什么好坏。

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涂寒和现场的渲染力增强,导致第一视角观众与借助网络观看的网友们在涂寒和的表演上产生了两种存在些许差异的态度。

一方认为涂寒和随着训练力度的增加逐步的将表演由外散收敛为了震撼力,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能够将着它的情绪借助力量融入于传递给观众的内容之中,而另一方则认为所谓顶尖不过是技术上高难度动作的频出不穷,原先擅长表演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运动员最终还是走上了大家的老路,在技术与艺术两项中选择了前者,和其他的运动员一样只会靠着技术去压制。

而这样争论产生的原因实际与拍摄设备有很大的关联。

为了展示最好的画面直播视角并不会和现场一样只固定于同一个角度。

反复切换的视角能够轻易的打断情绪的酝酿,技术的确是展现的个淋漓尽致,但情绪却也因此被分割的叫一个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