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诱伏,归降

第三百四十九章 诱伏,归降

建平三年(公元二一四年)五月初。

春去夏至,火辣辣的烈日,长安有如身处火炉一般,闷热非常。

长安议事厅内,刘备正专心的审阅着军中的重要事物,时不时的和身旁的诸葛亮讨论讨论,在进行批阅。

这时,法正拿了一份战报做了进来,对刘备说道:“主公,前线穿来战报,关军侯已经突破了长将防线,兵领建业城下。少主也成功的说服了会稽一带的越民,加入我军阵营,在山越兵的协助下。少主连战连胜,先后攻克大小城池十余座。不久前也抵达了建业城下。少主与君侯合兵一处,已经将建业围了个水泄不通。破城之日,指日可待!”

刘备放下手中文件,喜声道:“快拿上来……快拿上来……”

法正上前将战报递给刘备。

“好……好……好……”看着手里的战报,想着自己孩儿的成就,刘备大笑着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诸葛亮也跟着笑道:“江东已经有如囊中之物,主公应当立刻谴使者前去犒赏三军,激励我的士气,给所有有功的将员一一给予重赏!”

“军师,言之有理!”刘备微笑点头,对于钱财着身外他还是看的很开的,给予手下的奖赏,他不会有任何吝啬。

随后,道:“就让季常跑一探吧!”

诸葛亮笑道:“还是让灵风去吧,此行不只是犒赏三军怎么简单,江东向来都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之乡,那里人才辈出。张休、严畯、张承、陈表等都是才华横溢的英才,张昭、张纮更是闻名天下的大儒,若能得他们相助,将来治理天下的时候。必能事半功倍。灵风才华当世无双。惜年,在出使江东的时候,张昭、张纮皆服其才。若灵风相劝,成功几率远远大于他人。在则灵风是主公心腹,一言一行接可直接代表主公。灵风亲往就有如主公亲往,江东群臣会得知会更加感动。何况,江东以被孙权搅和的一塌糊涂,必须要有一人在此地安抚民心。整理事物,使江东重回正轨。无论哪一点,灵风都最为合适。”

刘备想了想,道:“话虽如此,但灵风近来,为扩军一事,以忙昏了头脑。这时又让他去江东,实在有些不近人情了。”

诸葛亮翻了翻眼皮。在肚里抱怨道:“他还忙?一天到晚就想着法子偷懒。事情几乎都是法正、鲁肃、陆 逊在干,他还不是在动动嘴皮子就是了。如果,不是我走不开,我还想去江东避暑呢?”

不过,这话是当然也只能在肚里抱怨。他可不敢告罗灵风地状,想想他那些整人的鬼注意,顿时,就觉得不寒而栗。

诸葛亮道:“主公放心。只要您向灵风说出此事,他绝对会毛遂自荐,自己领命。”

刘备也是觉得罗灵风去才是最合适的,于是就让侍卫前去军营招罗灵风前来。

罗灵风此刻正在城北大营,这里靠近黄河。虽然,劣日高空,不过河边风大,降了不少气温。因此。罗灵风时常出现在城北大营公干。

当侍卫来唤他的时候,罗灵风正在城北大营外的募兵处,查看募兵情况。

随着土地的越来越大,五十万士兵已经远远不够各地的需求。经过反复协商,决定扩军五十万,将军中的士兵人数扩充到一百万。其中七十万流动战士,三十万备兵。流动战士就是一天到晚地训练,随时随地都可以出战的士兵。也就是主力。而三十万备兵除每日进行少量的训练外还要实行军屯。自给自足,决不需要外界的支援。也不会为刘备军增加太大的负担。

此刻以刘备军中的军力,养个七十万大军早已经不成问题了。

“子敬,募兵的情况怎么样了?”罗灵风对忙得浑身是汗的鲁肃问道。

“差不多了,只是长安一地,十天下来就有二千人入伍,在加上其他各地地状况,大约两个月后,就能达到预定数字。”鲁肃很认真的回答说道。

“恩” 罗灵风应了声,就对陆迅道:“伯言,你待会儿去户部跑一探,去看看今年的收成,还有粮食、钱物在军队上的支出状况和整体的收入情况。蝗灾刚过不久,有些地方地经济暂时还跟不上,绝对不能因为募兵而使百姓的负担加重。不然,就得不偿失了。”

“知道了,师傅!我等会就去!”

正说间,忽听帐外有人叫唤,得知刘备相召,于是就放下一切,向长安议事厅赶去。

到了议事厅。刘备将战报递给罗灵风,道:“灵风,你怎么看此事?”

罗灵风看完战报,疑惑道:“江东灭亡,已是上天注定,无法更改。只是不知为何孙权到现在还没有动用夷州的那支奇兵。要不这样吧,派一使者去江东犒赏三军,激励些士气。我军势强,对方必然势弱,长久下来,对方就无战意。到那时,孙权绝对不会坐以待毙,我们只要松懈一门的守卫,放他们去夷州求援。将对方地这奇兵诱入瓮中,然后在加以歼灭。只要孙权这最后的希望破灭,江东自然就是我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