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拢在明远身边的工匠们听见明远夸赞,个个都挺起了胸。

身为“技术总监督”的姚小乙更是挺胸凸肚,满脸骄傲。

而薛绍彭震惊之余,对明远家的“财力”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此刻聚在城门外的百姓众多,突然一阵马蹄声传来,城门卒随即吆喝起来:“速速让开一条道,李大人要出城!”

听说有官员出城,长安市民们很有公德心地让开道路。蹄声的的,一名身穿绯色官服,戴着官帽,颇上了些年纪的官员,带着几个随从,出现在城门内。

许是见到了城门一侧那形状奇特的“竹笕水龙”,又许是见到了站在水龙旁的薛衙内,这官员一跃下马,将缰绳扔给身后随从,然后快步向这边走来。

薛绍彭显然也认识这位,躬身行礼道:“李大人!”

李大人并不多说什么,只是好奇注视着形状奇特的水龙,突然问了一句:

“这是什么?”

他看似在问薛绍彭,但薛绍彭偷偷给明远使了一个眼色。

于是明远略略躬身,朗声答道:“这是引自龙首原的‘自来泉’。”

李大人并没有回答明远,只是看了他一眼,然后转头继续观察,又相中了支撑竹笕水龙的“水泥支架”,伸手上去敲敲,又问了一句:“这又是什么材料?”

明远继续答:“这叫‘水泥’,以筛土和石灰混合而成,初时质地如泥,两日后干燥,便坚硬如石。”

李大人顿时有些耸动,深深地看了明远一眼。

“好!”

“大人,请上马!”

还没等这位说出什么来,这位李大人的随从就已在催促上马。这位应当是有紧急的公务要出远差,以至于他来不及多问,只是向薛绍彭和明远点了点头,便翻身上马。随之蹄声的的,渐渐远去。

“这位大人是谁啊?”

明远悄声问一脸恭敬的薛绍彭。

薛绍彭轻声回答:“是如今的陕西路转运使李参李大人。”

明远吐吐舌头:“……不认得。”

但他猜想这位或许是位大人物,对后世有些影响的大人物——

因为系统1127给他推送了通知:“亲爱的宿主大人,恭喜您获得蝴蝶值,首创‘自来泉’获赠蝴蝶值50,推广‘水泥’获赠蝴蝶值100。”

明远听着睁大眼睛:他折腾着修出一道引水供水系统,结果反而是把水泥给推销出去了?

事实确实如此,隔了两日,陕西路转运司便通过薛家找到明远,从明远那里打听到了姚小乙的名字,将这名年轻的工匠给礼聘去了转运司。明远之后便有一阵子没在京兆府见到姚小乙。

作者有话要说:明远:懂了,原来“扩大影响力”比单纯创新更加重要。“蝴蝶”快到碗里来。

说一下李参。

李参(1006-1079),字清臣,郓州须城人,北宋名臣,曾任盐山知县,后曾任三司使参知政事。他最为人所知的一项功业就是首创了“青苗法”。

李参任盐山知县时,曾遇荒年,便下令财主开仓售粮,无钱无粮的百姓则赠与糠和秕谷,据说救活了上万人。

后来他任陕西路转运使,为了解决士兵缺粮的问题,就将钱先借给百姓买青苗,待收获粮食之后再以粮偿贷。这种贷款被称为“青苗钱”,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推出的“青苗法”就是李参发明的这种。

据说宋神宗赵顼有一个习惯,是把他认为有才能的臣子名字记在殿柱上,李参就是被赵顼记下名字的臣子之一。

以上注释参考度娘和郭建龙的《财政密码》。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生卒年月大多不会出现变化,也就是历史上该是什么年纪,文中就是什么年纪。但是他们出现的地点会发生变化。例如1069年,李参早已不在陕西路任转运使,但文中他却会出现在这里。

后文中司马光、沈括等人也可能出现任职地点和年份上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