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百万贯【加更】

而苏轼写字的特点是“性情豪放”,用墨丰沛浓郁,因此字体显得丰满。他夸赞蔡京的字体“瘦”,自然是赞蔡字的风骨姿态。

这种评价能从苏轼口中说出来,是极大的赞誉了。

蔡京的虚荣心顿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尽管有伙计在帮他修面,蔡京还是很努力地开口回应:“知我者……莫若子瞻公也!”

明远在一旁笑得好生开心——

他的目标是不是有希望达成?

蔡京并没有露出成为权臣的征兆,反而有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潜质。

更重要的是,苏轼与蔡京成了在艺术上能够相互理解的好友。

那么,在明远那个本时空中,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禁绝苏书之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远之,你在笑什么?”

蔡京修过面,一回头,刚好看见明远的灿烂笑容。

“我是开心——”

明远如实说:“见到元长与子瞻公惺惺相惜,这份友情,着实令人羡慕呢!”

苏轼那边也将头发仔细梳理过,重新戴上方者巾,笑着回答明远:“某能得元长、远之两位小友,人生何其幸也,何其幸也!”

明远拍手大笑。

蔡京的笑容却矜持而浅淡。

三人坐在“洗面汤”的店面里说话,这间店铺刚好位于街角,三面临街。

因为天气暑热,店家将临街的门板全都放下。明远等三人坐在店铺中,一面饮茶一面吃早餐,顺带能将街面上的景致看个一清二楚。

却见苏轼忽然慌乱地抓起手中的一枚扇子,掩住左边面孔,脸上神色尴尬。

清晨的汴梁街头,气温还不算高,不致炎热需要扇扇。

那么这扇子就只有一个用途:便面。

“便面”是用来在见到不想见的人的时候,遮住面孔的扇子,以免被对方发现。

明远认得苏轼已有数月,知道这位大文豪说话行事一向潇洒,他还从未见过苏轼如此行事。

他沿着苏轼遮面的方向看过去,只见街面上走来一名身材高大瘦削的中年男子,身穿一身道袍,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地沿着街道向前,从明远等人身边迅速越过。

明远见那名中年男子相貌俊美,步态洒脱,猜想此人应当不是简单人物。

可苏轼为什么会如此?

见到明远疑惑,蔡京凑至他耳边,轻声提示:“那是章子厚。”

张子厚?

横渠先生?

不对啊,他这位老师还远在凤翔的横渠书院啊?

片刻后,明远终于反应过来:这只是谐音巧合罢了。

蔡京所说的“章子厚”,不是明远的老师张载,而是“新党”名臣章惇。

明远也听说过章惇,因为这个人太特别了。

当年章惇第一次考科举中进士,就中了进士及第。然而章惇的一个族侄考中了当年的状元。章惇耻于名次在侄子之下,进士资格也不要了,拒不受敕,回家复读重考。在两年之后,重新参加科举,又考中了,这才接受敕诰,入朝做官。

“这章子厚与子瞻公‘以前’是好友。”

蔡京强调了“以前”二字。

“如今这两位政见不同,见了面……亦是惘然呀。”

明远: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