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因为这本就是元长的职司啊!”
苏轼提醒明远:蔡京现在任钱塘尉,本就有职责守御沿海各方,并保护各水域内船只的安全。
明远想让海商们手中多一点兵器,这完全没戏,但如果由蔡京向朝中上书,请求加强沿海边防,甚至配备武器与人力,建立水军,都是有希望实现的。
而且如果能立下功勋,那也是蔡京的政绩,对他只有好处。
但是,蔡京不这样做,也没人会说他。
所以这其实还是明远出于自身利益,请蔡京出面帮忙,礼下于人那是必须的。
苏轼见到明远这副表情,当即拍拍胸脯:“远之,这个包在我身上,我去为你牵线搭桥去!”
隔日,苏轼就递了短笺通知明远,已经帮他约好了和蔡京面见的时间地点:就在当晚,望湖楼。
当天晚上,明远赶到望湖楼的时候,蔡京已经到了。
两人的位置不在閤子里,而是在望湖楼二楼的一个角落。他们身畔便是敞开的玻璃长窗,风从湖山而来,带着轻微的水汽,轻拂去夏日傍晚的那一点点燥气。
明远低头一看,只见桌面上摆着两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杯中盛着金色醇厚的液体——他认得那是“甘蔗酒露”。
在汴京流行了两个春秋之后,如今甘蔗酒露在杭州也渐渐能买到了。
而蔡京此刻,手边就放着这样两杯甘蔗酒露。他正扬起头望着明远,唇角挂着他那招牌式的雍容微笑。
只是这副微笑,搭配眼前的情景,就只能说明一件事:蔡京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原谅”两个字。
如果明远想要与蔡京谈合作,那么,就必须向蔡京表露出自己的“诚意”才行。
“元长兄,”
明远深吸一口气,向蔡京笑着拱手。他在心里为自己打气:千古第一奸臣,也一定是有可以用来拿捏的弱点的。
蔡京根本未起身,而是很随意地挥挥手:“远之,坐!”
仿佛他们一直都是如初遇时的那般好友,他们之间从未生过芥蒂。
“在子瞻公那里将远之的来意听了个大概,只是还想再与远之确认一下。”
两人坐定之后,蔡京大大方方地开口。
“远之,你需要京为你做什么?”
他说得既温煦又体贴,但是口气之中还是隐隐在提醒——
明远,直说吧,直说你是来求我的。
明远刷的一声把手中的折扇打开扇了扇,笑着说了三个字。
“木兰陂——”
蔡京的脸色马上变了,直起身,不再靠着椅背,而是向前微倾,用认真的眼光紧紧盯着明远,看了片刻,才柔声问:“远之,你刚才说什么?”
明远再次重复:“我听说,元长兄有心要为家乡消除水患,修建木兰陂。”
人都说,欲取先予。
而木兰陂,是他唯一想到的,可以“予”蔡京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