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页

听说他府上的侯夫人就是绝色了,这还是新婚,就又有了个要送房契的外室,那得好看成什么样?真看不出来,这中丞大人看着挺清冷自持的,竟会栽在这绝色美人上。

等到要散值时,严辞得到了宫中内侍的传话,让他进宫面圣。

严辞想了想,将身上的房契放在了书桌抽屉内,这才随内侍一起进宫去。

他与内侍关系不错,待出了御史台,便问道:“皇上为何事这么急?”

内侍低头道:“回严侯的话,大约是为李元淳的事,自下午龙颜便有不豫。”

严辞很快就想到了自己得到的密报,有人在李府看到了个长相酷似国史院祝大人公子的人,疑心被判斩首的祝公子没死,被李元淳藏在府上。

他不愿祝家被赶尽杀绝,也不想李家再受诛连,所以将这事压了下来,今日皇上发怒,却很有可能是知道了这事。

这时他问内侍:“刑部的杜尚书不在文德殿了吧?”

“是,早就退下了。”内侍说完,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严辞套了话,心中不由叹服,这严侯,人是年轻,心眼竟比三个人还多,不知怎么就猜到是杜尚书对皇上提起的李元淳的事。

严辞向内侍道谢,心里已然知道大概是为什么事。

他能得到消息,刑部自然也能,从前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都属三法司,但刑部地位比其余二者高出许多,如今御史台倒领了先,坐上了主位,刑部自然不愿意,所以他与杜尚书只是表面和气而已,私底下则是暗暗较劲,这次皇上召见,想来应是杜尚书得知此事,亲自去面圣了,要揽下拿人审查的活,只是不知道皇上召见他的用意是什么。

文德殿内,自严辞进殿皇帝便没有一副好脸,明显有意苛责,严辞却只是巍然不动站着,一副心中坦荡的模样。

皇帝问道:“李元淳窝藏逆党,这事为何没见你上报?你御史台就没得到一点消息?”

严辞脸上微愣,随后惊诧道:“李元淳竟如此放肆?他窝藏了戾太子附逆?”

皇帝隐忍着怒气道:“藏了祝俭的小儿子,什么时候,朕的消息竟比你还灵通?”

严辞这时低头道:“皇上息怒,臣上午的确收到了消息,说有人在李府见到酷似祝家公子的人,正遣人去详查,就接到了进宫的口谕,此事确实是臣疏忽懈怠。”

“哼。”皇帝语气略平了一些,又缓声道:“你今夜就带人去将人拿下,再把李家围了,那李元淳,还有他几个儿子,都带进诏狱慢慢审,朕倒要看看这次那群迂腐文人还有什么话说!”

严辞沉默一会儿,终究还是开口道:“皇上,此事恐怕不妥。李元淳算得上博学多识之大家,又深得人心,被称为半个圣人,若抓了他,怕是会和上次一样犯众怒。”

“上次那是时机不对,他再博学,胆敢窝藏逆党,自然要与庶民同罪!”皇帝强硬道,似乎这次是铁了心要治李元淳的死罪。

严辞平静道:“祝俭之死,京中也颇有微词,若李元淳再因此而获罪,只怕到时民间还赞扬他高义薄云,与祝俭有伯牙子期之情,生死之交。”

皇帝静静看着他道:“你的意思是,朕倒行逆施,滥杀滥伐?”

严辞回道:“臣不敢谤议皇上,只是李元淳毕竟为才学之士,又是德高望重,望皇上三思。”

他说得客气,但在皇帝出声质问后还如此平静,并没有作出诚惶诚恐的态度来,这本就是一种无声的违逆,皇帝现在知道,恐怕他不是收到消息太晚,而是想有意放过此事。

君臣二人对峙一会儿,皇帝开口道:“你别望了你的志向和老侯爷的遗志,李元淳这些人,便是日后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严辞因这句话而凝住了气息。

安阳侯府因军功起家,但□□皇帝开国后便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将各大开国大将都夺了兵权,只高官厚禄养在京城,兵权全亏皇帝所有。

□□皇帝此举自有其道理,但历经太宗、高宗两任皇帝后,开国时的“重文抑武”愈演愈烈,最终变成了“重文轻武”,世家子弟以从军为耻,哪怕做个闲散职官也不愿去挣军功,寒门子弟倾尽所有也要走科举这条路,从军倒成了被人鄙弃的出路。

然而周边四散的蛮夷最近数十年逐渐统一,他日羽翼丰满,必然要对中原富庶地虎视眈眈,到那时若武力不济,必然成为周边强敌嘴边的肥肉,所以他父亲毕生愿望就是变法以改军制,将“重文抑武”与“重文轻武”变成“重文尚武”,前些年好不容易让先帝下了决心要变法,却被戾太子作乱杀害,他此生愿望便是承父志,让大兴走上强兵之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