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番外一 《前世》

我再次看清了他。

瘦了,还是好看。

吐血是个好法子。以后要多用。】

裴显:“……”

这是姜鸾开始记录随笔的第一卷。记录于七年前的冬日。

中军帐里灯火亮了整夜。

为期一整年的随笔,记录了许多闲散心事,当日的养病日常,记下了许许多多个名字。

他的名字一次未出现在随笔里。但几乎篇篇随笔里都有他。

她每次提到,用的都是‘他’。

少女心事,其实并不怎么能隐藏。

早在很久之前,从她每次看到他就蓦然闪亮的眼神里,从她听他说话时专注凝望的视线里,从嘴角漾起的浅浅动人的笑里,他已经隐约猜出了几分。

但先帝的一条性命横亘在他们之间。纵然不结仇,也再难结缘。

他们又是君臣。他还比她大了足足十岁。

天家多薄情,年少心易变。

裴显向来擅筹谋。远在一切尚未开始之前,他已经看到了种种惨淡的结局。

往前一步,即是深渊。

临风殿里年少的女君,热切地注视着他,憧憬地期盼着他。扳着手指,一天天地数着他探望的日子,见到他的笑容明媚如春光,

如果这份明媚的热切期盼,有朝一日会化作无数道憎恶冰寒目光。

还不如始终未曾有过。

每当她主动亲近,他便刻意疏远。

她埋怨抱怨,他克制理智。

姜鸾表现得最为明显的那段时间,他严格地算着日子。每隔五日探望一次,每次坐一刻钟便走。

渐渐的,她不再亲近他了。

她开始借着她的病找他的麻烦。

她咳得生气了,摔光了临风殿里所有的杯子盘子,不让所有人近身,只肯喝裴相亲手奉上的水。

他白天忙于政务,她就一整天不喝水。他被迫在议政中途离席,一日五次,赶回临风殿喂她喝水。

她病中心情郁郁,动辄就把所有人都赶出去,寝殿里只她一个人,蜡烛整天整夜亮着,不说话,不用膳,不睡觉。所有人都知道,当初是裴相救了陛下的命,只有裴相来,才能把发脾气的陛下劝住,才能劝她熄灯睡下。

他服侍她穿过衣,为她梳过发。一个简单的双螺髻,青丝在他的手里柔滑如水,怎样都绾不成。他试了五次,终于勉强束起,视线无意中扫过面前的铜镜,姜鸾对着光可鉴人的镜面,正抿着嘴偷偷地笑,笑容狡黠得像一只得意的小狐狸。

她的主动亲近,他避开;她刻意找的麻烦,他受着。

如今卷轴尚在,陈年墨迹记录着七年前毫不掩饰的心意,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已经不在了。

她是世上最后一个经历了八月京城动乱的人。

八月动乱当夜,潜入皇城的逆臣意图挟天子而令诸侯,他以臣下的身份弑君。她至死不知他手上沾了她兄长的血。

他总是想得太多。担心被她察觉了真相,多年君臣情谊化为乌有;担心旧事被政敌利用,连累了他远在河东的家族,拖累了他一手提拔的能臣良将,垮塌了羸弱朝廷勉强立稳的根基。

岁月漫长,朝夕相处,有几次过于亲近了,他回家闭上眼,就仿佛看见她看到他期盼闪亮的眼神,化作无尽憎恶冷光,冰寒地看向他。

他总想着,再等等。

等他立下了更大的功绩,铲除了四野隐患,朝廷根基再稳固些,她的身子再好些。他就找个合适的时机,去她面前负荆请罪。

再等等。如今的功绩还不够大,隐患还未除尽,她的身子还经受不起大刺激。

再等等。

七年弹指而逝。合适的时机始终未出现,她却已经撒手人寰。

他重新打开卷轴。指腹抚摸过第一份随笔黯淡的笔迹。

【洛水岸边,初次相逢。当时朝阳初升,水面金光点点,他把我从水中救起。】

【衣衫尽湿,宽肩蜂腰。他真好看。】

洛水岸边,初次相逢。当时朝阳初升,水波荡漾如金。他将她从水中救起。

气息奄奄,如暴雨里被浇透了根的兰花,性情却异乎寻常的固执,花了小半刻钟才把她的手指从浮木上掰开。他刚在岸边坐下,她却又往前一扑,牢牢抱在他身上,死不放手。

当日她看他,他亦看她。

浑身湿透了,像只落了水的猫儿,娇气又羸弱。浑身都在细细地发抖,看着极可爱可怜的模样,清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张口就骗他。

心眼多得筛子似的小丫头。被他当场戳穿身份,眼看躲不过去,就开始撕心裂肺地猛咳,咳到所有军医都围拢过来急救,再也无人想起刚才的话题。

他在无人的大帐里微微地笑了下。

唇边细微的笑意转瞬即逝。

他把书卷收起,系在木轴上的羊脂玉珠拢在掌心,攥得生疼。

————

这次出征,断断续续打了四个月。铲除了西南边举兵反叛的剑南节度使,慑服了南边蠢蠢欲动的几个臣属国。

大军凯旋回程,惯例在京城五十里外,见到了出城犒军的官员。

裴显领了犒赏,入京谢恩。

四个月不见,紫宸殿里的小皇帝长高了一截,人也壮实了。裴显不在京的这段时间里,他度过了七岁的生辰。原先不习惯的天子身份,如今也渐渐习以为常,学着他小姑姑的惯常做法,像模像样地赐了赏,留了膳。

当晚在紫宸殿用完膳,裴显陪小皇帝说了一会儿闲话,讲述了几个行军间发生的事,又打开舆图,细细讲解了这次出征的方位和几次大战役的所在地。

小皇帝起先还认真听着,但舆图太过复杂,征战的过程也没有他想象中有趣。渐渐地,他的眼皮子耷拉下去。

宫人服侍小皇帝就寝,裴显站在龙床侧边,隔着一层薄纱注视着。

就在他告退前,小皇帝隔着放下的帷帐,忽然问他一句,“裴相,你会毒死朕,自己做皇帝吗?”

裴显告退的脚步停住了。“陛下何出此言。”

服侍的内侍们听到只言片语,齐齐面无人色地跪倒谢罪。小皇帝也惊慌起来,他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没……”他手忙脚乱地把床头一本书往瓷枕后塞,慌张地说,“没什么。朕随便说说。”

裴显掀起了帷帐,把小皇帝藏在枕头后头的书抽出来,翻了翻。

是一本精心编纂给开蒙儿童通读的史书。书里使用了易懂的文字,还配了不少插画。里头讲到了董卓,讲到了曹操,讲到了王莽,讲到了跋扈将军梁翼,还有一幅精美的插画,画的是少年质帝被毒死的场面。

裴显翻完了全书,脸上没什么过多的表情,把书卷放回枕头后面。

“谁把此书献给陛下的。”

小皇帝的表情更加惊慌了几分,扯住了裴显的衣袖,“裴相,不要杀他。他对我很好的。”

作为一个七岁的孩子,小皇帝算是讲义气的了。他始终没有说出那个‘他’是谁。

但随侍御前的内侍们都是成人了。他们懂得审时度势。

裴显在半个时辰之内就抓获了献书之人。

是随侍御前的中书舍人,王家七郎,王鄞。京城四大姓之首的太原王氏出身。

裴显领兵出京征战的四个月里,小皇帝无人陪伴,紫宸殿空旷无聊,当众抱怨了几次,不知由何人牵线搭桥,在小皇帝面前推荐王七郎。

王七郎出身高门,学识渊博,气质高华,被小皇帝一眼挑中,征辟入朝,担任中书舍人,随侍御前。

事情并不复杂,从查明到抓获处置只花了半个时辰。

王七郎从始至终,并未开口为自己辩白一句。

只在入狱前夕道了句,“劳烦诸位带一句话给裴相。鄞之今日,乃是裴相之明日。”

裴显并未去问王七郎,他为何做下此事。

四大姓出身,这条理由已经足够了。

当年京城的八月动乱之夜,平卢节度使谢征参与动乱,被裴显领兵镇压,诛杀于城外。

谢征是谢氏嫡系出身,事后清算谢氏全族,嫡系子弟绞于狱中,旁系族人流放三千里。

王氏和谢氏有姻亲。

王七郎的嫡妹,嫁给谢氏五郎。

京城世家势力盘根错节,皇室世家共治的朝堂局面已有百年。他这个外来之臣,在短期内打破了京城的百年局面,以兵马立稳脚跟,以杀戮竖起权柄。这条路上尸山血海,他早已得罪了太多人。

开弓之箭,绝无回头之路。

他踩着满地尸骨走出来的路,除了继续走下去,再无第二条可能。

裴显知道得很清楚。但有些事,一旦发生了,终究是再难挽回。

处置了王七郎之后,小皇帝闹起了脾气,再不肯亲近他。

他起先不以为意。姜鸾从前和他发起脾气,比小皇帝的程度厉害得多。

他连姜鸾的脾性都能受得,她七岁的小侄子闹起脾气,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从两兄弟里挑了阿宝,就是看中了他直来直去的脾气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