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尤为重视农耕水利……

二十来位官员分列两旁的一张张椅子上坐下,正襟危坐。

贾珩道:「从今天开始本官会在洛阳停留半个月,与河南府衙合署办公,主要职事有二,其一点检河南府相关粮田、水利事宜,以备农事;其二,遵朝廷之令,完省内地方大计事宜。」

下方众知县、知州闻听「大计」,面色微变,拱手称是。

贾珩做了个开场白,然后看向孟锦文,问道:「孟府尹诸县官吏都来齐了吧?今岁以来的钱粮征收,刑名道议,诸般汇总簿册都带来了吧?」

「回大人,人皆已到齐,簿册也都带来了。」孟锦文开口说道。

贾珩点了点头,道:「着文吏送入官邸,本官会吩咐专人审计、核实。」

孟锦文应了一声,拱手称是。

「此外,无商不兴,无农不稳,河南积年大旱,诸县都要兴修水利,开凿引河、蓄水湖,以

备不虞,先前本官也说过,将其作为政绩考核之

要,但诸县切记,不得滥发徭役,除发刑徒外,由官府以米粮雇人。」贾珩说道。

太仓还有不少粮米,这时候许多百姓能有口饭吃,都愿意干着公家的活。

官厅中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河南府下辖几县,受灾情况如何?」

不得不说,这几年旱情有增无减。

孟锦文叹了一口气,拱手道:「大人,开春以来,拢共就下了两场雨,不少地方

都受了灾,如不是去年冬天还下了一场雪,只怕有事··不过,今年夏粮可能又要减产。」

贾珩道:「具体受灾情形是哪几县,几位都可畅所欲言。」

从目前而言,大汉的主粮还是稻米和小麦、玉麦(玉米),此外,还可以派锦衣府去安南寻找番薯,或许大汉广东、福建等省已有种植也说定,如果寻到,定要在省内歉收地域大力推广,这个是饥年救人命的作物。

下方众官吏也都纷纷诉说着难处。

贾珩认真听着,过了会儿,问道:「尽量组织百姓挑水灌溉粮田,不能任由天灾绵延成祸,同时还要谨防蝗灾。」

在后世之所以没有蝗灾肆虐,就是因为水利的大范围修建。

又交代了几句,待官厅之中众官员都离去,

贾珩唤来了在外值守的刘积贤,在其诧异中,命

书吏取来白纸,画出番薯,并注明其特性,以便锦衣府相关探事寻找。

「命福建、广东沿海等省的锦衣卫所,全力在民间寻找此农物,如寻到,将相关民夫带来,推广种植之法。」贾珩郑重交代道。

刘积贤道:「是,大人。」

待刘积贤离去,贾珩看着舆图怔怔出神。

民以食为天,天子为何信重齐党?除却以北制南的政治气候所致,也是因为齐党确有理财安民之能。

而他想要在河南做出一番实绩,安治一方,起码不能再饿死人,那么就需要尤为重视农耕水利。

而原本中学时代沉睡在脑海中的知识也要开始调用起来,将一些没有超越整个社会时代太多,甚至古代已有的农学知识大范围推广利用起来。

比如,这时候还是没有化肥厂,但老农都知道牲畜粪便可以在增强地力,那么进一步大范围普及草木灰以及「堆肥之法」就是可行的。

贾珩看向放在书案上的舆图,目光掠过洛阳舆图的山山水水,开始思忖着矿业。

从前世而言,中原大地煤矿资源丰富,在洛阳城附近就有不少煤矿,还有上好的无烟煤,比如登封、巩县都有含有储量丰富的无烟煤。

无烟煤,在这时还唤作石炭,可用作冶铁、取暖,如今神京城中贵族人家取暖用的就是采自山西的无烟煤。

当然如果有蒸汽机,或许就能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不过,这个东西他就不怎么会做,不过知道原理,当初记忆还颇为深刻,通过水蒸气来做往复······活塞运动。

其实,就是后世普通大学生,大概知道工作原理,但你让他画个蒸汽机的图纸,他多半也画不出来。

贾珩在洛阳之地瞧着,他好像记得洛阳嵩县和桐柏山有着金矿储藏,可以试着勘探一番。

以往在中枢一地,倒做不了这些,如今总督一省,或许可派人勘探挖矿,甚至可以给工部的岳丈行文,根据前世记忆,勘测天下相关矿藏,内务府也可协同参与。

晋阳如今掌内务府事,那么如果能在河南发现一处金矿,在崇平帝面前的话语权也会更重一些。

陈汉朝廷这些年不仅是缺米粮,还缺金银,因为整个北方几乎没有好年成,一直蒙受旱蝗两灾,诸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

贾珩这般想着,提起毛笔在笺纸上写着,打算将一些零星的写法记录下来,如果确有实效,还需向崇平帝上疏建言。

不仅要能分、敢分蛋糕(革新变法),还要能做大蛋糕,那么他身边儿自然会围拢出一批新的利益集团。

就在贾珩思维发散,提笔记录时,一个着蓝

色长衫的中年书吏进入官厅,拱手道:「大人,有位姓傅的京官,拿了吏部的公文,来河南履任新职,

听闻制台大人在洛阳辟署办公,已在门楼小偏房恭候多时了。

说着,拿了一封拜帖,递送过去。

贾珩接过拜帖,面色顿了顿,吩咐道:「请他过来。」

此刻,府衙小偏房内,傅试一身六品青色官袍,坐在一张靠背椅上,手中端着茶盅,时而皱眉,时而展颜,面容上见着思索,身后躬身站着长随。

原来傅试得了吏部的告身,就在家中收拾一番,带上妻子和妹妹等家眷来河南上任,听闻贾珩的总督行辕移至洛阳,就连忙递上拜帖登门拜访。

心底自然藏着一桩心事,还是自家妹妹傅秋芳的婚事。

这时,官衙中来了一个书吏,延请道:「傅大人,制台大人让您进去。」

傅试连忙起身,拱手道:「多谢。」说着,就领着长随进入官厅。

「学生见过制台大人。」傅试随着书吏进入官厅,就朝条案后的蟒服少年行礼,以晚生之礼参见。

贾珩放下手中毛笔,看向傅试道:「傅通判免礼,看坐,上茶。」

傅试连忙拱手一礼,笑了笑说道:「多谢大人。」

侧坐而下屁股都不敢做实,看向那蟒服少年,面色恭谨,静候着那少年说话。

贾珩问道:「什么时候到的洛阳?」

「学生是昨日携家眷到的洛阳,投宿客栈中,听闻大人将行辕驻扎在洛阳,故而当面聆听大人教诲。」傅试心头一喜,这般语气,果是多着几分亲和。

贾珩点了点头,问道:「本官给吏部的公文,可有看到?」

傅试整容敛色,说道:「下官看到了,信阳之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下官定能安治信阳,不负大人期望。」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信阳州是个穷地方,需得一位实务之才,本官在河南也待不多久,你为一州知州,需得清廉为官,本本分分,安心任事,在神京中的一些事迹,本官既往不咎,但在信阳任上,如有贪渎、酷虐之事,本官以锦衣司察天下省府州县,不会视而不见。」

主要是敲打傅试,傅试本身也不是什么清廉之吏,只不过在大汉官场中,这等官员比比皆是,水至清则无鱼。

当初许庐都没有找出傅试的错漏,那么就没有到那种地步。

傅试连忙道:「学生谨遵大人教诲,一字不敢或忘。」

贾珩点了点头,转而神色温和地勉励几句,

说道:「好好任事,做出实绩来,本官自会看在眼里,三二年,总不致让你在地方蹉跎沉沦。」

当官最怕的就是在地方上一焊就焊那十来年,对有政治抱负的人而言,朝中有人,可以说三年一个台阶。

「多谢大人栽培。」傅试闻言,心头彻底转忧为喜,拱手说道。

不管如何,在信阳州是需好好为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