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的,随着鼓点扭动的人越来越多,很快粉条厂门前成了秧歌的海洋。齐小叔和张书记看着热闹的人群,小声说:“以前搞运动,大家也一起扭秧歌,可都没有这股子精神劲。”
张书记抿嘴笑了:“平安庄现在的精气神,哪个大队也比不了。”
夏菊花并不想制止社员们难得的轻松快乐,又怕领导站在这里不自在,忙上前请两位领导进厂参观。厂子里的生产从八点就已经开始,哪怕外头如此热闹,也没人停下手里的工作。
看着高大的冷库,齐小叔非常感兴趣——他可记得原来夏菊花就打过冷库的主意,没想到真的让她建成了——拉着张主任就往冷库走。
“那个,两位领导,你们能穿上工作服吗?”夏菊花跟在他们身后弱弱的问。
齐小叔两人回头看到夏菊花不知从哪儿拿来的白大褂,有些莫明其妙:“进个冷库还用穿白大褂?”
夏菊花有些不好意思的向两位领导解释,只要进厂子的人员,都得穿上白大褂,因为粉条厂生产的是吃的东西,得从源头上就保证卫生。
两位领导又得到一次新鲜体验,穿上白大褂跟夏菊花看冷库里堆着的红薯,张书记有些好奇的问:“这还是去年的红薯吗,真能保存这么长时间?”
夏菊花点头做了解答:“是去年的红薯,不过不是咱们本地的,是部队从北边协调来的。”如果不是北边运来时冷库已经建好,怕是也储存不了这么长时间。
齐小叔便问:“这些红薯你们得生产多长时间?”
“如果机器全开,工人两班倒的话,有十来天就用完了。”夏菊花说到这儿皱了一下眉,不过想到林宏亮说部队会接着协调红薯,便没把自己关于红薯不能及时运到的忧虑说出口。
齐小叔与张书记都管过农业,所以能估摸出眼前的一堆红薯得有个三四万斤,听说十来天就能用完,就有些吃惊:“现在厂子的产能就能每天生产三四千斤?”
夏菊花有些骄傲的带两位领导来到了生产车间,放眼望去就是几十个人同时坐在大盆边上挑捡、清洗红薯的场面。夏菊花解释说:“想出好粉条,把红薯清洗干净十分重要。虽然薛技术员也试了洗红薯的机器,可都储存这么长时间了,难免有长斑的地方,我觉得还是人工挑捡保险。”
对此两位领导都很理解,随着夏菊花又来到绞浆车间。这里的人就比清洗的人少多了,只有十来个人的样子,运转的绞浆机却比以前在平安庄生产队见到的大了一倍不止。
出口也不再是敞开的铁槽,而是一个长长的管子,一头连接着绞浆机的出口,另一头直接注入接浆的大桶之中。大桶的底部五分之一的地方,有一个水龙头,打开可以把浆水放出来,几个人正来回搬运放好的浆水。
这样即避免红薯浆暴露在空气中,落入尘土之类,又可以控制接浆水的多少,避免换盆过程中浆水流到外面浪费。
“这个办法好,薛技术员用心了。”齐小叔连连称赞,问夏菊花:“薛技术员人呢?”
按理说今天是正式生产的头一天,薛技术员应该守在机器边上才对。三个人来了有一会儿,都没发现薛技术员的身影,夏菊花便领着两位领导往烘干车间走:“烘干车间里头加了新机器,说不定在那边。”
果不其然,薛技术员正在烘干机前给大家讲解操作要领,见夏菊花三人进来也只是点了点头,讲解的话连个停顿都没有。
三人也不打扰,听了一下便退了出来,夏菊花觉得有必要向两位领导说一下烘干车间的好处:“这个比漏粉房的先进多了。那边只是加热,这边的机器还增加了空气流通,让湿气能快速散发出去,天气潮也不会发霉,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能用。”
正是有了烘干车间效率的提高,出粉时间缩短,才能供得上漏粉车间的需求。
相对改变很大的前两个车间,漏粉车间还是半机器操作:调浆和往漏勺里倒浆都改用机器,可往出捞煮好的粉以及团粉,都还需要人力完成,所以漏粉车间也是全厂人最多的地方。
齐小叔看看围着大锅的一圈白大褂,只问了一句:“有啥防暑措施没有?”天可是一天比一天热了,要是中暑几个的话,就耽误生产了。
夏菊花便告诉两位领导,每天上下午,都会给漏粉车间工人煮绿豆汤,让大家喝了解暑——大热的天还围着冒着蒸汽的大锅往出捞粉条,又得穿着白大褂,的确很容易中暑。
齐小叔想了想说:“回头我让供销社联系一下,给漏粉车间装几台吊扇吧。”
夏菊花便眉开眼笑的感谢领导的关怀:“我们大家都习惯了,真没想到安吊扇的事儿。”
是没想到还是为展现领导的英明留出小小漏洞,没有人深究。只要这一次挂牌是成功的,生产是顺利的,夏菊花便没有别的要求了。
也不对,她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派出牛队长和孙队长两人,到其他大队打听红薯的成长情况,以防部队协调的红薯不能及时运到,有当地早红薯进行补充,不能因为红薯供应不上耽误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