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木已成舟

真当他为筹钱走头无路,四处碰壁之时,日籍正金银行向他主动投怀送抱,并承诺要多少贷多少,五年期贷款。

这下,张大帅喜出望外,前后二次向正金银行借款八百余万两白银,将原来的炼钢高炉全部改用碱性配置,这才勉强制造出合格的碳钢。

可令人沮丧的是,汉阳铁厂出品的碳钢,其成本价比国外洋人进口到岸的同型号碳钢还贵。

这让汉阳铁厂如何赚钱?

就举工字钢来说吧,也就是铁轨,他的出厂价比英美德法等国的进口铁轨,还高出将近一成。

究其原因,除了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之外,原材料都是远离钢铁厂,光转运费,路途损耗等就让人受不了。

总的一句话,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可五年之后,欠正金银行连本带利近二千万两,这可是拿汉阳铁厂做的抵押。

原来,日籍正金银行采用复利计算法,日息垒进制利滚利,很吓人的。

说到底,张香帅的汉阳铁厂,是个赔本赚吆喝的庞然大物,他的销售不是靠品质和价格吸引人,而是依靠行政命令来强行摊派。

还有就是内部消化,他的汉阳枪炮厂等企业就需要大量碳钢。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汉阳铁厂走过来整整十五个年头,他成了一个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钢高炉三座,一线工人达到四千余人。

可让张之洞伤脑筋的是,他就是不赚钱啊。

那些债务怎么办?

原本一个好端端的湖北织布局,在光绪十八年在武昌开车,纱锭3万枚,布机1000张,工人2000余人。

三年之后,在东厂基础上,又开办了西厂。

可以说织布局一直是盈利的,但是张之洞却将织布局的盈利去弥补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的亏损,使得织布局一直处在高利贷的压迫下,无从发展。

对于汉阳铁厂的窘迫状态,陈天华是清楚的,他参加过几次张之洞幕僚会议,一起讨论过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