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气道:“小小孩童,知道什么?岂不闻唐太|宗亦是纳了兄弟之妃,纳了隋时公主为妃,这不是他人之妻,他人之女么?难不成唐太|宗因此便不是明君了?此为私德小瑕,不足道尔。”
“哦!那唐太|宗能在渭水之盟之后励精图治,成为天可汗,为世人所敬仰。为何宋太|祖便不成呢?”
老大人袖子一甩,怒目而视。
灿儿白眼一翻,轻哼一声,“但我爹我娘做到了,你为何又骂我爹是昏君,骂我娘是悍妇呢?”
“小瑕私德有亏,骂不得!那凭什么我爹我娘大义无亏欠,你却骂得呢?”灿儿站直了,扬着下巴看他,“你若为官,也不过是个昏聩的昏官。为了一个所谓的‘忠’,连公允也做不到?我瞧着,这样的牢房你也不配坐。”
哎呀呀!这丫头一张嘴,生生的气啥人了。
不等他辩驳,人家又转了方向,走了几步,看了看隔壁牢房里的人。打量了人,又看看房门口框子里写废了的字。这个字,她好像见过。
于是,伸出手将废纸捡起来打开,她就‘哦’了一声,“我知道你是谁了。”
范仲淹睁开眼,看了这个小郡主一眼:顽童而已,不想搭理。
灿儿将那纸张扔下,声音清越的背诵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猛地抬起头,看向这个小儿。
小儿一背诵,牢房里的没有别的声音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灿儿背完,就看向范仲淹,“我娘拿给我们读的,我们都觉得好,不知不觉便背下来了。文章是好文章,看过的人无不为文中的‘天下之责任’而动容。”
范仲淹嘴角抿了一下,小儿之言,老夫倒是不用你一个小儿来夸赞。
可谁知道人家孩子没继续夸他,而是单拿出一句来,“其实我读这篇,最叫我觉得难受的是那一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灿儿说着,就蹲下来看范仲淹,“您当时很难过吧!离开京都,此时孤独,可怜世上无知己,所以更想念家乡么?贬谪之下,忧谗畏讥!范大人,朝政若清明,官家若不动摇,您又何必担心有人进谗言,有人不断的指责批评你。
进谗言,这是小人之过!可听谗言,那是君王之失。庆历新政,固然有人为阻挠,可若官家不退,可若你不退缩,或许还有别的可能。你们一味的指责小人,可你们嘴里的小人,人家维护的是自己的利益,是没错的!你们退了,什么也没得到,所以,你们错了。
您的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却未能叫您反省己过,这更是大谬!叫我说来,您这忠君是愚忠!您的爱民有心而无行!”
“还不住嘴。”曜哥儿在外面听了半晌,忙给呵斥住了,“又跑到这里来淘气。”
灿儿跺脚,“哪有淘气?难道我说的没有道理。”说着,就又跑了几步,指着韩琦,“还有你这位先生,分明就是沽名钓誉。好似事已至此,不挣扎几下,就不足以说明他是忠臣一样。这一点就不如人家魏征!魏征三番换主,可也没拦着人家成为一代名臣呀!他们都为君王鸣不平,却无人为天下庶民的境况改善欢欣!可见,他们爱己身大过于忠君,也大过于悯民。”
“还胡说!”曜哥儿嘴上呵斥,手上却给妹妹打手势,“还不回去找娘领罚去?一个看不住,又淘气。才读了几本书,知道几个人呀,就在老先生们面前大放厥词,着实是该打。”
灿儿努嘴,“那些骂人的话又不是我说的!给太|祖太|宗歌功颂德的是他们,如今将太|祖太|宗骂的狗血淋头的还是他们。可见,读书人说的话是听不得的!就如同这里的先生们,有他们给爹爹娘亲歌功颂德能怎么样?没他们歌功颂德又怎么样?反之,他们骂了能说明什么?他们不骂又能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