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欧荣垫垫手里的毛巾:

“一头猪就能换这么多毛巾了,没啥限购。”

听到这个价格周围的邻居大妈们倒抽口气。

六十年代的猪没有猪饲料,也没有激素催肥,个个都很瘦,实打实的喂上一年,也就长一百来斤肉。

目测欧荣手里的毛巾有一百多条,一斤猪肉换一条毛巾?

这也太贵了……

虽然猪肉的价格也就七八毛一斤,不算贵,但账不是这么算的,猪肉这种东西是有价无市。

肉票就已经一票难求,是最紧缺的票不说,多少人有肉票都抢不到肉,最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肉票过期。

没错,买猪肉得靠抢。

粮店每天就五十斤肉,还得留出来工人们提前订好的量,那些工人们有粮本,只要粮本上有份额,必须卖给他们肉。

粮本优先,剩余的也就一天二十斤。

整个京市一天二十斤……

为了买到肉,头一天晚上就有人带着被子去粮店门口排队,粮店早上一开门,十分钟之内,二十斤肉渣都不剩。

所以说猪肉的价格即使不贵,嫂子们仍然为前进生产队感到心痛。

这时候欧荣又说:

“我妈也真是的,给我寄这么多毛巾,我一时半会儿也用不完啊,愁人。”

有那脑子转的快的马上搭话到:

“确实用不了这么多,要不,嫂子帮你消化消化?”

“不过嫂子可没猪肉给你,嫂子给你钱行不行?”

“供销社的毛巾最次的七分钱一条,最好的五毛钱,都要毛巾票,小欧你这个不要票,嫂子给你一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