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谢舒深深点头:“老师的意思是,破题乃是为论之首,一篇之意......”

而试论若是开头立意不佳,考官也不会再看下去,这听上去有些残忍,但谢舒能够理解。

就像高考作文一样,如果一开始便偏离了题目重点,那么即使写的再好,也不可能得到高分了。而考生的试卷如此繁多,古代人力有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细细核查,所以这样的方法虽然粗暴,但也是无奈之举。

姜鸿见他一点就通,又继续往下说:“破题完成后,便是原题。原题也称为小讲,也就是随着刚才的破题继续往下发散,原题的方式有不少,既可以解释题目原委,也可以说明题目的主旨内容。如果说,破题是全篇的立意,决定了整个试论的视角,那么原题便深入揭示从这个角度里看题目的内在核心。”

担心谢舒不解其意,姜鸿便以刚才的题目为例解释道:“我选取这段文字出于《前汉书》,是贾谊的生平叙述,而这篇《贾谊不至公卿论》破题以班固对于贾谊的评价“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为切入点,接着继续说明此人有王佐之才,所陈政见多能切中时弊,但受到老臣的谗毁和排挤,最后贾谊被贬,英才早逝。

原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若是原题说得明白,那么后面的讲题也就清清楚楚了。而讲题正是一篇试论的主体,整个试论中,以讲题的篇幅最长,内容也最为详尽。讲题需要对于论题作深入探讨,所以不仅需要理论基础,还要有实例证明。

例如此篇,论者先围绕着贾谊是否真如班固所言而立论,按照班固的观点,贾谊是受人诋毁,因此怀才不遇,抑郁而终,但论者却提出了疑惑。

紧接着论者举例说明,贾谊十八岁誉满洛阳,二十一岁便成为博士。他针对礼制改革,上书《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又针对当时“背本趋末”的现象,上书《论积贮疏》,可孝文帝却听信谗言,弃之不用。这里贾谊的悲剧到底是为什么,不难看得出来,为后面驳斥班固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再阐述贾谊的才华可以和伊尹和管仲并列,提出的政治主张甚至让人联想到了康王盛世,却没有得到相同的结果。此处旁征博引,对比鲜明,反复强调了题意,对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才是讲题的精华所在。”

姜鸿说到这忽然道:“容展,你可知道,这试论最后的结尾一般来说都是对前文进行总结陈词,并且拓展题意,而这篇却能够脱颖而出又是为什么吗?”

谢舒沉默片刻,慢慢说道:“老师,作者表明贾谊之所以结局悲惨是因为孝文帝徒善其言而不克用,这样一来便是直接驳斥了题目中班固的观点,最后升华主题,这是暗示要......以史为鉴。”

他话音一落,姜鸿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哈哈大笑道:“容展,这‘升华’二字你用的极妙。不错,一般来说,这试论的结尾分为几类,有短中求长,有先褒后贬,有先抑后扬,还有以四书五经中的句子为结尾。

而试论取之于典故的目的,是为了以史为鉴,警示当世,所以最好的结尾便是如此。”

闻言,谢舒也恍然明白过来,一篇试论该如何作答,应该先猜想出题人的初衷。

往往出题人截取的史实是和现实有关联的......一旦想通了这点,立意便不是问题,接下来的论述也水到渠成了,至于最后的结尾便不言而喻了。

这时姜鸿却又话锋一转道:“这试论一道还有许多要点,如今你只是粗通入门而已,忌骄忌躁,这几日你先好好研读这篇文章。”

老师如此告诫,谢舒立刻态度恭恭敬敬地说道:“学生谨记老师的教诲。”

姜鸿满意地点点头,这时又想起什么道:“容展,陛下还有不久就要到金陵,你夫郎负责建的行宫现在如何了?”

听到老师提起虞楚息,谢舒不禁微微一笑道:“内子说,行宫的所有工程明日就可以竣工了,到时候不知可否邀请老师,前去一同查验一番,有什么不妥之处,也好及时改造。”

姜鸿本只是随口关心一下,没想到谢舒趁此提出这样的请求,不过姜鸿并未拒绝,他当然看得出来他这位学生有多么心系自己的夫郎。

*

谢舒回到家的时候,虞楚息还没有回来,谢舒便一如往常地等待着他,他手里拿着刚才还爱不释手的试论,但心思却很快飘远了。

这一连三个月,虞楚息都是如此忙碌,在西园和家中来回奔波,现在正是夏日炎炎的时候,太阳烤的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这样折腾一天下来,郎君即便消耗的体力再大,回来却依旧没有什么胃口,这几日他又不知清减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