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若是有人能够一起同学问道,那么自然就会起一股联结之心。

姜鸿虽然只是让谢舒在金陵扬名,但谢舒认为,他可以做的更好,这些金陵学子是他的同乡,以后他们也许会散落在各处,也许会同在殿堂,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至于讲学科举之道,也是谢舒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

之前谢舒从老师那里得知,各地的官学在科举一道上并不热衷,这不仅仅是各个地方对科举制度的信息差和滞后性,还因为官学更注重学术研究,讲求身心修养。

也因此虽说官学出来的学子每年乡试通过的人数还有不少,可到了京城参加会试便难了,所以能入京师为官的仍然是世家子弟居多,外地子弟即便中举,也很难进入殿试,只能到地方上做官。

对于这样的情况,谢舒感觉到一丝悲凉,但这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文会讲学,便是第一步。

当然谢舒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以影响自己的,就像准备高考一样,所有人都会做辅导资料,可没有人的分数是相同的,这和一个人的勤奋有关也和天资有关。

而自己讲学,也有助于梳理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和旁人论证,加深理解。

听到谢舒这番话真是要讲解这科举之道,在场的人心潮澎湃的同时,也半信半疑。

不过谢舒的话确实说到了众人的心坎里去。这制科一途,实在是难于登天,平常自己钻研,却又担心,走了岔路,和朋友探讨,可一二好友,又远远不足,若是能够在这以应试为主的文会上,和同道之人互相切磋,才是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