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诗经》里面有相当大的诗篇都是赞美这位文王,周颂的颂字也是歌颂的意思,明了这个,这首诗的主旨也不让人意外了。

谢舒并不奇怪会试中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毕竟会试的录取名单还是需要皇帝来批复的,也就是说皇帝很有可能会亲自查看试卷。

而翰林院如此明显的出题用意,从侧面的一定角度说明了这位皇帝的风格。

不过谢舒对于这种应制诗并不排斥,在有限的发挥余地里,能写出精彩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挑战。

而赋的题目比起刚才的诗更要直白,以《周以宗强赋》为题,此句出自《史记序》“管蔡世家”:周公主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嘉仲改过。

说的便是周朝怎么兴盛繁荣的事情。

这也不算难,谢舒直接把格式先写好,第一行只用写“奉”字,第二行才写题目。

至于试论往往出题的范围都要宽泛许多,不仅限于四书五经,对于考生而言,是一道难题。

同时,论题虽然也有命题,但比起诗赋没有那么严格的韵律,灵活性和自主性大了许多。

谢舒看了此次论题的题目,轻吸了一口气,果然并非出自四书五经,是选自《汉书东方朔传》的一段话。

题目则是《文帝道德仁义如何》。

这题目看似和刚才的诗赋的风格差不多,不过谢舒很快就发现,这两者其实大相径庭!

首先诗赋的题目要模糊许多,考察了应试者对经义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不过只要熟知这些典故,就能明白诗赋的内容该如何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