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而谢舒之前治河的功绩,他们毕竟未曾亲眼得见,因此便以为谢舒实际上并不擅长工部的管理和工作。

见下属质疑,谢舒面色如常,淡淡问道:“先帝在世时,工部奉命建造乾元殿造价几何,所用什么耗材,又有多少名工匠工作?五年前,工部建造同样的主副殿,花费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

工部侍郎努力回忆,五年前的工程他大致还记得,可几十年前的他哪里记得清?

但当谢舒一问,他只要翻阅才编纂的工册就可以对比出来数据,电光火石一闪,顿时由衷地生出一种佩服来。

只是他心里还有不少疑问,见谢舒并不倨傲,于是恭敬地询问道:“工部还有许多难处,下官要请教大人......”

过了许久,工部侍郎才出了内堂,他进去时还是满脸愁容,出来后,却一脸春风。

工部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更为好奇,不等他们开口询问,这时副长官便召集他们进去。

谢舒将这些日子自己思考的一些政令细则拿了出来。

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即便是和平年代,国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选用人才,解决问题,是制度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谢舒是参加科举出来的人,他对科举制度了解和熟悉程度比任何人都要深。

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对这个时代来说是一种公平公正,也更为先进的制度,到了后世,科举制的核心规则依旧在社会运用着。

而科举制的弊端也很明显,一个人熟读儒家经典,能写诗作赋自然不错,但他们钻研的学问无关乎国家的实际治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素养。

他们也许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可却不能挽救人民百姓,也不能做出实际上的贡献。他们之中也有人出过一方为民的好官,可是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存在,为了当前政权的延续,而大部分的人读书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走上官场,成为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