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等了许久还是没有动静,薛半夏伸手将壶拿起倒了杯水,自己喝了起来。这茶壶放在床旁的一个凳子上,显然也是赵冶担心她起来时口渴做的。刚喝过水,赵冶便推门进来了。

他照旧脱了罩衫和面巾,边洗手边与薛半夏说话,神采飞扬的:“昨日薛太医改了新药方出来,先在重症区那边试了,直到昨夜,试药的秦大夫症状稳定了许多,神智也比之前清醒了一些。

于是昨夜轻症区这里也拿了药方来煎药,各位大夫们现在都在病人那里,服药的两位病人症状轻了不少,大夫们在看着。”说话间,他来到薛半夏的床边,握着她的手略微有些凉,却十分有力:“半夏,如果不出意外,这关我们这就过了!”

“真的吗?!”薛半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真的有效了吗?你确定吗?!”

赵冶重重点头,笑眼弯弯:“听各位大夫们说,这次的药确实是生效了,脉象上也能看出来有好转!”

熬好的药如流水般送进了轻、重症区,赵冶彻夜守在药炉旁不敢有分毫怠慢。自从进了轻症区,他便将薛半夏的任务扛了过来,倒下的大夫各有各的工作,若是没有人接手,便只能分摊给已经满负荷工作的其他大夫身上。将心比心,赵冶想到若是半夏忙碌间又不得已需要再多做一些其他的工作,他便打心底不忍。

也正因此,他与木之、木生二人接手了一些简单的工作,熬药、送药,毫无半分皇亲贵胄的架子。

薛半夏知道之后,心里也是万分感动。不过好在她的伤口处理得当,炎症不算严重,也就两日便没别的问题了。她能做的要更多一些,把脉、问症、记录病情,多日的忙碌、观察下来,这药确实起了作用,有一些轻症患者甚至已经好了,症状全无、精神也好了起来。

冬风凌冽,头顶的太阳却照的人暖融融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58章

腊月初,台州的疫情总算压住了,轻、重症区所有痊愈的病患都已经自行回家,薛济、薛仁瑕与薛半夏三人总算见了一面。现在有了药,重症区也只有不多的病患,大夫们也算是松了一口气,可以放下心来。

赵冶老实坐在书房中写着要上呈的折子,皇兄的意思是想在年前将此事掀开来,为了能够这么做,他需要尽快将人证、物证送回京城。王钺、吴玮这个等级的案犯,也用不着他来处理,自有刑部、大理寺来负责。同户部之案相似,大理寺、刑部已经派了人来台州,今日下午便也到了,他们会将证据带回。

只是这大理寺来的人……

想起那人,赵冶皱了皱眉,他记性极好,忘不了那人正是当日在京城被半夏“相看”过的大理寺正张越泽。高悬的毛笔在快要写好的奏折上滴下一滴浓黑的墨,赵冶叹了口气,将写废了的折子合好,重新打开一份全新的。

全神贯注地写完,赵冶又信手写了一封信与奏折一起送进宫里。

这封信言辞恳切地说了张良生的事情。兖州的张良生虽然是皇兄亲子,可是从小长在宫外,与宫中所有人无半分情谊,唯一能保护他的静嫔已经自缢身亡,而这孩子的外祖,即吴玮,身负多重罪责,依照律法,抄家斩首都算仁慈,若是严苛些,甚至要连累三族之内的所有亲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张良生归京定然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除了要承受皇兄的嫌弃、皇族的避之不及,甚至还要面对京中众人的非议。这样的日子,兴许还真的不如留在兖州、在张氏夫妇的庇护下自在成长。

在赵冶看来,张良生留在兖州是一个好的归宿,但是前几次他接到的回信之中,皇兄的态度都模棱两可、不情不愿,此番若加上吴玮的事情,兴许皇兄可以慎重考虑他的提议,允了良生这个大不逆的请求。

薛半夏骑马出城去了一躺邮驿,去取寄来给自己、父兄的信件。他们的信件与赵冶的不同,赵冶的信都是走的官驿,快速又安全;而他们的家书便只能走民驿,台州封城那一个多月,邮驿的信件只能堆积在驿站中,今日台州解封了,薛半夏便第一时间出了城。

江南来的信、京城来的信,数一数竟然有将近十封,薛半夏整整装了一个小布兜,知道他们薛家三口在台州的亲友们都纷纷寄了信来。刚出驿站没走几步,隐约便听到有人在叫她,声音不太熟悉,但是确实是她的名字没错。

那人骑着一匹马向她快速跑来,一身月白色的衣裳衬得他容色绝美,脸上的喜悦毫不遮掩。

啊……张越泽。

薛半夏想起来了。他的长相当真是薛半夏见过的最好的,见过一面当真是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