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兄弟们不是笨蛋这件事,迟早都能掌握英文,不会再被洋人随意糊弄这件事,又让他多少有点欣慰。胤礽在康熙那里毛遂自荐成了老师,跟他们的汗阿玛说起政事的同时,自然也不忘及时汇报阿哥们的学习进度。
英语课程进行了半个月之后,又一日散朝,父子两个再乾清宫里闲谈。
胤礽拿出最新的课堂小测的成绩呈给康熙,“汗阿玛,儿子怕教不好兄弟们,因此仿着科举的方法,备了小测的试卷,这是此次兄老三他们几个的成绩,还请汗阿玛过目。”
这也是当初系统教他时候用的方法,一课一考,考过再进行下一阶段。如今被胤礽拿来继续用在兄弟们身上。
本就是父子闲聊,康熙也当做玩笑一般,接过白纸查看起来。但却没把这成绩真的放在心上。他大略瞥了一眼成绩单后,见每个阿哥的名字后面都跟了一个数字,便对上面数字开始好奇起来。指着其中之一问:“这是?“
“是评分”胤礽笑着解释道,“儿子是觉得,甲等乙等的评判方法过于笼统,也无法看出兄弟们学的如何,所以才想着以计数的方式来评判他们的学习进度。”
“哦?”康熙来了兴趣,看过白纸上的相去甚远的染拾挪和玫拾陆,问道:“那满分是几何?”
“满分壹佰”胤礽指着最高分说,“这是九弟的,最低的染拾挪分则是六弟的。”说完后又补充道:“九弟虽然顽劣,但是语言之上很有天赋,大多时候都是一点即通。”
他没想过要贬低六阿哥,但无奈人的天赋点飘忽不定,六阿哥竟然连汉语都说不清的五阿哥都比不过,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另外,很遗憾,最得康熙看重的太子爷没有参加考试。否则这份成绩单上就不会只有一个玫拾陆分,应该会再多一个满分才对。
康熙颔首,把儿子们的成绩单从头到尾看了几遍,评价道:“此法不错,师傅们若有平时的小测,也可借用这个方法。”
转念一想,他又自言自语道:“若是科举考试也用此法,那学子们的学识功底如何,岂不是更加一目了然…”
胤礽诧异的挑眉。难道他汗阿玛还想把这个记分方式大力推广?他本意不是要向汗阿玛推荐这个办法啊!现在自己手里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他真的无心再在科举之事上变着法儿折腾的!
想到自己当时被系统出的各种试卷考的昏天黑地,他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即使他是在皇室一百二十遍学习大法中成长起来的,但想到那些具体的数字和其背后代表的含义,他还是会忍不住害怕。
胤礽心底不禁埋怨,不知道后世哪个聪明人相处如此大胆的办法,可以把原本的标准量化到如此地步。有了具体的衡量标准,哪些读书人读书时只怕会更加头疼吧。
(此时,同样属于后世的系统默默附和了他的想法,大部分学子的确对考试给分数这件事,深恶痛绝。)
康熙却不理会儿子古怪的脸色,把成绩单看了又看之后,才叫梁九功去传旨,让议政大臣讨论以后的科举变革方法,就以这张成绩单为例,把科举考试的成绩最大程度的量化,标准化,清晰化。
为了方便大臣们理解,他还让胤礽交出阿哥们的考试试卷。
胤礽自然不敢不应。他心底不自觉的发出无奈的叹息,完了,好像自己无意之中又给学子们增加难度了。
康熙把这份成绩单反复摩诊,越看越高兴。太子贴心,时常贡献良策为他分忧。政令通顺,将来朝廷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可用之才。
他并不是一味只知道栽培嫡子,对于儿子的数量以十位数的帝王来说,如何为将来的接班人培养可以辅佐他的贤王,也是十分关键的。他不希望将来儿子们为了利益兄弟相残,自然就要在他们年幼的时候把兄友弟恭的印象加深再加深。
这一点目前太子做的不错,其他儿子们也没有明显不顺从。在皇家来说,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胤礽盯着他汗阿玛满意的脸色,几番张嘴预言,却不知该说什么。谁能想到只是父子间的一次闲聊,就在无意之中推动了科考的变革呢?
不只是他要叹气,议政大臣们接到口谕后,也都十分纳罕。朝廷的科举之法一直都是按照前朝的规矩来的,前朝也是按照更前朝的规矩来的。可以说自从有科举开始,文人们一直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试的。
他们自己也都经历过这一关,自然知道习以为常的方案突然变更,对参与考试之人会有多么大的震撼。而且,对天下学子的影响可以暂且先放一放,对他们这些老臣来说,也很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