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页

太子十六岁被立为太子,如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也许是因为现任皇帝心宽怕麻烦的性子,反而活的比较久,如今太子都快四十了皇帝依旧活的好好的。

只是这几年身体不太好了,而且总有闲言碎语能传到皇帝耳中,说太子做了二十多年太子,离那个位置始终都有一步之遥,心中难免着急,盼着能早日继承大统。

皇帝既然立了太子,那百年后自然是要传位给太子的,可是他自己想给是一回事儿,被人追在后面要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何况这个要还是要他早死呢?

心中到底生了几分嫌隙,经过后世各种狗血宫廷剧洗礼陶浩从一开始就知道,从太子成为太子之后,他跟皇帝早就已经站到了对立面,而他所做的,只不过让他们中间的缝隙再大一点罢了。

原本他还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有没有成功,但这次这么明显立功的机会,皇帝没有派太子手下的人去,而是派了九皇子手底下的任齐去,事情就已经很明显了。

大军离京的时候,陶浩特意去了京郊,站在高处看着军队越走越远,陶浩眼神深邃,他不是一个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上的人,这次不管皇帝是派太子一脉的人去,还是派别的皇子手下的人去,他都早已准备了应对措施。

皇帝派了任齐,只不过是让事情微微偏向了他这一方罢了,他在上京和南边经营了这么多年,如今就等着这一遭了,陶浩无意识的掐了掐指尖,毕竟,老皇帝活不了多久了。

他从山上下来,有一马车从他身旁经过时候,车里的人掀起帘子,朝他微微点头,然后扬长而去。

那马车装饰豪华,马也都是良马,很快就跑远了。

最后果然如京中人所料,南边的暴乱很快就平息了,暴乱的原因也很快送到了御前。

与捷报一同来的是南边隐户愿意收编的好消息,如今已经迁到了五姜县下,五姜县一下多了将近两千的人口,对五姜县令薛成睿来说,自然是一个难以忽略的政绩。

皇帝龙心大悦,在他在位期间,解决了历代先祖都没有解决的南边隐户的问题,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功绩,在史书上必然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让皇帝怎么可能不高兴?

当堂就开始大肆封赏,薛成睿虽然三年期限未满,但还是被皇帝下旨昭回,直接封了正三品户部侍郎,命他解决好那边的事情之后,立刻回京复职。

从五品县令,直接升到三品户部侍郎,是多少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好事儿,偏偏就让薛成睿这个从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得到了,可皇帝正在信头上,无人敢反驳,只能暗地里咬牙。

陶浩闻言也是松了一口气,不枉他这几年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拓南边的商路。套用农村合作社的方法,帮助岭南山里的隐户致富。

岭南多虫瘴,但药材也丰富,陶浩以商人的身份教他们种植药材,收集药材。那些隐户虽然排外,但是谁又能抵抗得了金钱的诱惑?

薛成睿县令的身份虽然在那边没有太大的权利,但到底能行个方便。

陶浩的计划虽然有些许波折,不过最终还是实现了。

甚至那边有一种繁殖力强、体型强壮、耐操饲的鸡,陶浩拿了不少鸡与之杂交,最后得到了一种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产肉量多的鸡种,也算是双赢。

陶浩和薛成睿合作,成功收编了一千多隐户,但其实还有很多并没有收编,不过继续按照这个模式下去,收编的隐户只会越来越多。

皇帝这个时候把薛成睿叫回来,派人去接手,不管是派谁去都能白捡一个功绩。这些相当于是从薛成睿手里抢走的,不过薛成睿并不在意,用这些地方的功绩换一个中央的侍郎之职,值了。

薛成睿回京在即,薛家收到了无数的邀贴和拜贴,这些帖子薛家人能推就推,能缓就缓,一切都等薛成睿回来之后再说。

甚至作为外家的哥儿,薛宁乐这边都收到了不少帖子,禾日禾日要知道自从薛宁乐嫁给陶浩这个乡下的泥腿子,仗着薛家才起家的小商人之后,即使薛宁乐回到上京,也从来没有人给他送过帖子。

对于这些现在想上门攀关系的,薛宁乐自然是跟薛家一个处理态度,把这些帖子全部按下了,不过其中有一份帖子被他抽出来单独放到了一边,是吏部侍郎家送来的帖子。

吏部侍郎作为太祖外家的旁支,十年前是吏部侍郎,如今依旧是吏部侍郎,他本身没有什么本事,不过就是仗着有那么一层姻亲关系在,才在侍郎的位置上一坐就坐那么多年。

跟薛成睿这样年纪轻轻就凭政绩走上来的,完全不一样。

现在送帖子给薛宁乐,不管他是想为当初的事情赔罪,还是想重修与好,薛宁乐都不关心,他单独把帖子挑选出来,只是觉得有些事儿最终还是得有个了结。

不过,一切都要等薛成睿回来之后再说。

作者有话要说: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