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263~264

大秦始皇后 青青小艾 2644 字 2022-10-02

==·惊喜·==

嬴政对扩张国家版图倒没太大执念,却对西域那块地方有些眼馋——

毕竟林阡当初提到过,西域那边非常适合种植棉花,而且白天日照充足、日夜温差大,瓜果品种相当多,味道也格外好。

瓜果还好,左不过是一些吃的。

这些年通过与花、现代宿主等人交易,秦国国内也种植了相当多的瓜果品种,比如各种杂交品种的苹果桃子梨和后来才传入中原的西瓜草莓等物,可棉花产量却一直没能得到有效扩张。

毕竟比起棉花,百姓还是更愿意种植可以让人吃饱的粮食。

林阡看着跃跃欲试的嬴政,迟疑道:“我个人的意见是,先不打?那么大一片草原毕竟才刚拿下,如今生活在草原上的也都是纯粹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与我们完全不一样。”

“他们生活的地方距离中原太远,全部迁居似乎不太妥当,毕竟真要是全部往靠近中原的地方迁移了,那些空出来的地方就等于白打了。”

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算把土地划归到了国家版图当中,别人也是想占就占,根本不会多管——

【俄国就曾靠着不断往边境迁移人口,占据了清朝的大片草原。】

总不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反倒为别人做了嫁衣。

“但若是将人留在原来的地方生活,”林阡看了嬴政一眼,“一则他们不见得就打心底里愿意归顺秦国的统治,二则交通不便,时间久了这些部落即便愿意接受秦国的统治也与没接受毫无区别。”

“想要彻底消化这么大的土地,让当地百姓对秦国产生对秦国产生归属感,认可自己秦人的身份是重中之重。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修路,建城,教育,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与收入……都很有必要,而且至少也要耗费三五年时间吧?”

“而且那楼兰国若真的在一个月内快速拿下,李将军应该不至于回信特意问上一句?但以我的了解,西域还真没几个强大的国家,所以会出现这等状况,很可能是除楼兰外的其他国家也都派兵支援了?”

西域各国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因为身处交通要塞,每一个国家都相当富裕。

“不过……”

林阡笑着摊手:“我对打仗了解不多,也不清楚前线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一场仗到底要不要打,你还是问问尉缭等人?”

嬴政想了想,点头。

次日,嬴政在上朝的时候将此事告诉朝臣,并询问大家想法。

李斯、冯去疾等人从现实出发,认为蒙恬与李信才扫荡了草原,中间不但投入了无数士兵马匹等需要的粮草,为了运送粮草、挖矿等修建的铁路同样也是一笔消耗,并不赞同在没必要的情况下攻打西域各国。

尉缭则从军事角度出发:“士兵们已经在草原上打仗、生活了一年多,无论身体还是精神怕是都已经疲乏到了极点,若不趁着战争胜利班师回朝让士兵休息,只怕不但士气会受到影响,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到时候士兵的伤亡率也会大大提高。”

嬴政见文武大臣都不同意继续攻打西域,虽然有些可惜,却还是让人给李信去信,让他班师回朝。

……

李信收到信件后,有些可惜地看了眼楼兰都城的城墙,到底还是带着手下直接骑马离开了。

路上与蒙恬会和后,这才一起回了九原郡。

蒙恬看了眼韩信身边的两个少年,趁机问了李信:“冒顿那小子在攻打头曼部落的时候有没有干其他事儿?”

李信愣了下,才终于从脑海中将冒顿当初惹出的事儿扒拉了出来。

他也没避讳,直接当着冒顿的面儿就告诉了蒙恬。

蒙恬听完挑眉,视线落在冒顿身上:“倒是聪明。”

冒顿无语地白了蒙恬一眼,而后看向旁边坦然自若的韩信,心里更气了:“喂,韩家小将军,这场合不开口说得过去吗?”

韩信看了他一眼:“怎么,难道蒙将军说错了?”

冒顿噎住:“你怎么还在生气?我是做了点出格的事儿,但你不也拿剑威胁我了吗?大家都是一起长大的好兄弟,不至于为了这点儿小事一直生气吧?”

韩信扫了他一眼,懒得搭理。

蒙恬将视线转到韩信身上:“闹翻了?”

韩信正色道:“还没到那地步。”

蒙恬还是很相信韩信的,于是点点头,没有再探究此事。

-

军队班师回朝也没有那么简单,中间怎么也要好一两个月。

在这之前,秦国上下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

第一批学生顺利从小学毕业,秦国的版图也再次扩张,加上春节便是三喜临门,是以今年的宴会从上到下都洋溢着一种让人不自觉发笑的喜庆气息。

春节之后,眼瞧着马上就要开学了,林阡又去问了问第一批毕业生的升学与工作情况。

因为秦国如今人口不多,学校也只有一个,所以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同一个学校,每次考试结束之后便要开始统计下一学年入学的学生,以此提前确认朝廷需要印刷多少教材。

毕竟教材都是成本费,印刷太多容易亏本。

但成绩单刚出来,前往学校报名想要继续读初中的学生却并非全部。

原因就在于,毕业考试中合格的学生,女学生比男学生多了不少:这也不是很难理解,毕竟先秦时期虽然在男女大防上还算开放,女子的出路却仍旧没有多少。

而只要没办法为家庭创造价值,在家中的话语权不高几乎无法改变。

以前她们嫁人后只能相夫教子,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后给了那些读书识字的的女子更多的机会,但更底层的女子仍旧找不到出路。

学校的出现,却给了她们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