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页

可是这条路也不好走。

国内勒紧裤腰带引进了一条先进的芯片生产线,从几年前签好协议,到现在那个规格的生产线都快过时了,厂子还没建好,一则是效率确实低下,另一个原因就是,这种高科技工厂的建设难度太大,而和国外的技术团队沟通又困难,一来二去,就这么耽误了。

常晋瑜有时候也想,要是当时没有选择引进而是自主研发,情况会不会好很多……当然,一想到要花出去的研究经费,她瞬间就清醒过来了。

可是现在,摆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个叫人更加惊悚的数字。

这个无声无息就攻克了最新一代光刻机的团队,花的钱,实在是太少了。

国内公共经费的部分,总共只有一个省级项目经费的几百万,再加上一部分国家级光电实验室分润的上百万经费,以及清北格外拨出去的几十万校级经费——基本没用什么外汇。

另外一部分,虽然名义上是外企赞助,但是明眼人其实都知道,那个叫井熙的实验室负责人,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她和这家外企,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即便算上外企的赞助,不算额外收购的技术转让费和光学仪器厂花的钱,一台光刻机做出来,也就差不多花了两千多万人民币。

这台显得过分便宜的光刻机,还不是那种只能跟随着国外的发展,落后两三代的老机器。

如果上报的参数是真的,再看到这台机器的研究经费,国外的同行们大概能气到吐血。

这种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什么时候这么便宜了?常晋瑜只觉得匪夷所思。

当然,再看看国外相关的研究经费,她晕晕乎乎的大脑瞬间清醒过来。

所以关键人物,还是这个井熙吧……常晋瑜把审慎的目光,放在了一张履历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