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应该不会了,在相国寺磨一天主要是为了吃饭。”李思云笑道。

于是两个人又开始东拉西扯,半个时辰过后,沈奕满面春风的带着李念云回来了。

“陛下。”吕承泽和李思云起身行礼,李思云又说道:“念云没有挑得太过分罢。”

“没有没有。”沈奕连忙摆手道。

于是李思云和李念云与沈奕和吕承泽辞别,走出大殿。出了殿门,李念云立刻神色有些古怪,李思云也不好多问,等到两个出了延和殿大门一段距离后,李念云方才叹道:“我的天。”

“怎么了?”李思云紧张道。

“陛下哪里是让我挑,我多看什么几眼,陛下就命人装好带走,最后我都不敢多看了,又拼命拦着陛下让他别再送。”李念云抚着胸口,害怕道。

“……”

千秋节过后,许多从外地进京的官员也陆续回到原本的官署地,两日后,李思云和李念云也动身北上。这一次,两人走水路回返,沈奕与吕承泽等人在码头相送。

“老弟,保重。”一群人拱手话别后,沈奕又走近李念云,拍了拍他的肩,特意说道。

“大哥保重,来日再会。”李念云微笑道,俊逸的脸上满是神采飞扬之色,身后是碧波千里,潮声与飞鸟的鸣声相和。

“来日再会。”沈奕也开怀一笑,看着他二人转身,去泊位登上大船。

送别了北上的两人,一群人便各自回家,今天正是端阳节假日开始的日子。因今年四月只有二十九天,千秋节与原本的休沐日重了一天,五月初一朔日的大朝会又不能补假,因此假日补到了端午假期中,端阳节连放四天。

吕承泽策马走在街上,看着热闹的街市,不由得感叹本朝真是极好的时代。自前朝起,假日的休例就到了巅峰时期,并且开创了士大夫不因言获罪的先河,人文发展盛极一时,被称为文人的天堂。

而本朝不仅延续了前朝的优点,又抛弃了重文轻武的风气,文臣武将皆能各得其所。不过,现在的天下有点乱,如果四海归心,不再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就更好了。

端阳休沐很快过去,一切事宜又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黄河进入汛期,这些日子,朝中对于加固堤防,疏浚河道的旨意又下去了好几条。昔年,北京大名府险些被淹,还好地方不曾懈怠,治理黄河的力度即使在战时也未曾减小。

各地的马具,兵器,攻城器械也在紧锣密鼓的制造,虽然不在战时,但关于战事的准备一刻未曾停歇。军费支出庞大,不过也比战时好了不少,朝廷钱粮又充足,各地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一切欣欣向荣。

这一年来,许多官署的官员都有所调换,吕承泽在批折子时,已经发现三省的折子越来越有主见了,有时候也会驳回他的批示。向来即使皇帝在位,三省也是有权驳回皇帝的一些旨意的,但这些年无论是宦官当朝时,还是陈雍时期,常常搞一家独大的事,法度反而无常起来。

现在,倒是开始恢复正常,各处的朝臣估计也在试他。对于那些合理的驳回,吕承泽便同意了,而其他自己认为对的政令,吕承泽便还是会坚持。比如放开茶酒禁榷,允许民众自由买卖茶酒。

虽然茶酒利润丰厚,是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但允许民众买卖茶酒,再交一定的税也能有一大笔收入,还能使民众富有。官盐的利润已经很不错了,放开茶酒通商,倒也不错,还能让其他势力的百姓羡慕朝廷控制区,吸引一些商人流入本地。

自前朝开始,商业的赋税收入就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七成,田税丁身税等所占的比重反而大大下降。商业繁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吕承泽本来还想顺便实施摊丁入亩的政策,但想了想还是算了,等到天下一统的时候再施行。

五月下旬,吕承泽在延和殿批折子,忽然有小太监来报,方应时求见。

方应时进来后,一副有大事的样子,吕承泽便屏退了左右,问道:“什么事?”

“昨日,河中府发现的秦州军细作已经押送到京城,交由大理寺审问,今天便已经交代的差不多了。少保可要去看看。”方应时说道。

吕承泽沉默,本来想说不用,你们断案就好,但想了想还是说道:“午后我过去一趟。”

于是,两人又谈了一下此案的情况,方应时最后把一些文书交给了吕承泽,便离开了。

方应时走后,吕承泽一直有些心神不宁,也许是因为终于有事能让他亲自去一趟大理寺了。之前一年,他也数次动过去一趟大理寺的念头,然而最终没有成行。

开封府,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都能执掌案件的审理事宜,之前一年,大理寺经手的案件倒是没有大到需要他出面去一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