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朱慈烺西进讨逆,张献忠暴怒迎战

冬天就这么过去了。

对于朱慈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忙碌的冬天,他几乎整个冬天都泡在了军营之中。

由此,朱慈烺也算是对大明的军队制度,指挥律令,将士操典等各方面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他就好像是一块海绵般吸取着无数的军事知识,飞速的融入这个时代。

就连高得节都忍不住发出了感慨:“殿下的指挥天赋,实在是老臣前所未见啊。”

对此,朱慈烺还以一个微笑。

天赋?

其实不是。

朱慈烺所真正依仗的,是他来自于后世的知识和见解。

军事理论是不断在发展的,大明的军事理论在当世都已经有些落后,更别提是用现代的视角来看待。

这就是为什么在高得节的心中,朱慈烺所提出来的东西往往能直击要害的原因。

获得好处的并不只有朱慈烺,事实,真正获益匪浅的是高得节和他麾下的两万新军。

这两万新军被崇祯正式命名为“镇南军”,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镇压南方所有的叛逆。

朱慈烺以一个二十一世纪军事爱好者的视角,为这支镇南军带来了非常多的东西,有军事理论和新式的组织制度,但更重要的还是一万支火枪。

高得节几乎是热泪盈眶的发出了感慨:“殿下,您派人运来的这一批火枪,质量实在是太好了。”

高得节这么感慨,那还真不是没有理由的。

要知道大明对枪械制造工匠的压迫是很严重的,所制定的官方价格远远低于正常火枪的市场价,而且每个工匠都规定数量,必须每年要向官府交付一定量的枪支。

枪械制造工匠们又不是傻瓜,亏本的事情谁干?所以他们交付给官府的枪支都是用最垃圾的材料,最节省成本的方式制作出来的。

这就导致大明的火枪故障率奇高无比,许多火枪甚至刚刚发到士兵手就是坏的,像实战中什么卡壳啊,走火之类的故障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