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朝堂

“大将军,那你说,如何平定匪患?”

荣太尉冷笑一声,非要让“大将军”拿出一份详细计划来。

杨铭同样不甘示弱:“平定匪患,当然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以某之见,我朝历经一个寒冬,很多地方都处在农耕时期,而不少百姓没有土地和粮食,因此不得已才去做匪,不如各地以工代赈,粮仓之中的粮食放出来一些,缓和一下百姓的燃眉之急。”

一个大将军,最后提出来的竟然是“农田计策”,而所谓“以工代赈”四个字,反倒是令高堂之上的宇文佋眼睛一亮。

宇文佋忽然睁开了眼睛,缓声开口道:“大将军所言‘以工代赈’,是什么意思?”

宇文佋开了口,众人自然就没法再继续说话了。

而杨铭听到宇文佋提问,不急不缓的说道:“去年幽州府粮田丰收,曹肃所采取的,便是这个办法,以工代赈。”

杨铭一知半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曹肃的“以工代赈”,那可是给出实质利益的。

所有在曹肃土地下种地的不论是百姓还是军士,将来的收成里,自己可以占到七成,而官府只有三成,通过让利于民,从而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但这种细节,杨铭他们并不清楚,只知道曹肃搞兵囤搞得有声有色,搞城池建设也搞得风风火火,似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顺风顺水,令人费解。

曹肃只是遵循了“藏富于民”的基本政策方针,但朝廷却没有办法用他的办法。

因为眼下朝廷需要的不是“藏富”,而是“平稳”,恰巧“平稳”又无法短期内达到,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根本难以完成的悖论。

宇文佋听了杨铭的话后,默默的想了想,最终还是忽略了这一环节,依然聚焦到各地匪患上。

“朝廷去年税收不高,虽然已经减少了不少禁军,但依然有着大量的军费开支。”

“各地匪患,应当有个轻重缓急,除了继续遵循先帝定下的"各地备御"政策外,还应该招募和选拔有本事的青年将领,要多出几个曹肃这样的青年将领,又何愁天下不平呢?”

宇文佋缓缓开口,他的意见,着重在“人才引领”。

他认为“人定胜天”,人才才是竞争的主旋律。

这也到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眼下朝廷这种局面,哪里找的到什么好的青年将领,且就算能找出来,能保证这些青年将领一定像曹肃这样根正苗红、忠心耿耿吗?

所以这也是宇文佋担忧的地方。

“此事还需要诸位仔细想一想,那陶明文小儿属实有些猖狂,绝不可令他渡过雒水,否则‘神都危矣’!”

宇文佋为此次商议定下了最终的基调。

等到他说完,御书房内也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直到最后,稚气未脱的小皇帝闻佑才顺着宇文佋的话往下:“一切听从右相的安排。”

皇帝开了口,就等于为此事设下了法律框架。

议事结束后,宇文佋便下达了指令,要在三军之中选拔青年将领,作为此次迎击陶明文的主力,青年将领若是可以击败陶明文,可以官升三阶,同时还能获得一份皇家秘宝。

一时间,神都中许多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将领纷纷双眼放光,摩拳擦掌的准备在即将到来的选拔演武中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荣太尉和杨铭两个人各自带着人,晃晃悠悠的走出了皇宫。

两人一路无声,就像是死对头一样,剑拔弩张的氛围令双方人马都感觉到一丝窒息,很多将士的手心中都捏出了汗来。

好在两位官老爷最后都很克制,直到离开皇宫后,两人分道扬镳,各自回府。

荣太尉年事已高,体重又大,八人大轿抬着他,费力的朝着自家府邸赶去。

刚一踏入府内,一名锦衣青年便迎了上来。

“父亲。”

锦衣青年乃是荣太尉最出色的儿子荣盛,荣盛在国子监内有着不小的名声,其人姿貌温厚伟壮,少时便知于神都,文韬武略皆有所长。

荣盛为太尉接风,两人肩并着肩往内堂走去。

“父亲,南面的信。”

荣盛压低了声音,从怀中拿出了一封信来。

荣太尉心中一动,伸手拦住了他,不悦道:“别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进屋再说。”

荣盛刚触摸到信封的手就停了下来,心中缓解了一丝慌乱,跟着太尉一起走进内堂。

进入内堂之中,荣盛迫不及待的就把信递给了荣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