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正是如此。”谢承笑着看他,满脸赞赏之意。少年虽然不擅孔孟之道,但十分聪慧,如今更是越发聪明,一点就通。

姜羡余同样满脸崇拜地看他,“难怪你前世能将四海银号做到通达四海。”

这么高的利钱必定会吸引不少人前来存款,而三年之后,谢承早已利用存银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还能给九王提供大笔银子。

兑到本金和利息的老板只会更加信任四海银号,继续往里头存银子。

就像今日,有谢家掌柜带头,不少来兑银子的老板恐怕还会接着往里存。

“那你打算怎么以钱生钱?”姜羡余忍不住好奇。

谢承道:“放贷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风险大,不易回收,倒不如将银子留在咱们手中。今年冬天有雪,咱们先囤木炭和棉衣,不抬价,只回个本。明年情况好转,咱们做别的生意。”

“南边的海珠运到北边,价钱就能翻十倍不止,再加上谢家琅玉斋的招牌,开发些新样式,必然能赚不少。”

姜羡余点头:“你大伯爷他们,是不是打算把铺子交给谢伯父了?”

谢承:“嗯,强撑了几个月,已经有了退缩的意思,只不过还没谈拢放手的价钱。不过,应该撑不过这个冬天就会松口。”

姜羡余捻着茶盏想了想,“你上回说盐能消雪,咱们能不能想办法囤点盐?”

谢承摇头:“官盐管制严格,咱们囤不了多少,还容易引起官府注意。这事儿由老师和九王出面好一些。”

姜羡余点了点头,正说到盐,又看见桌上的糕点,他想到:“民以食为天,除了海珠,酒楼生意似乎也不错。”

谢承笑着捏了捏他的耳朵,“没错,我听闻蜀地有一种辣锅,今岁苦寒,肯定有不少人愿意试试。”

姜羡余前世在蜀地吃过那种辣锅,与北地与江南的古董羹类似,只是更加鲜香麻辣,暖身驱寒。若是能引入江南和北地,确实稀罕。

只是……

姜羡余不禁苦恼:“只怕到时候,大家手里都没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