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大学堂

回到南明当王爷 鱼窝 1797 字 2022-10-04

“国子监人数高达上万,但每年朝廷能给他们提供的官职又有多少?多数生员还不是成日闲着在秦淮河饮酒狎妓,再说这科举,天下读书人不知凡几,金榜题名者又有多少?

国子监那边的压力本王顶着,筹措大学堂之事,先生只管放手去做。”

朱琳泽对国子监那帮家伙的印象并不好,朱由崧监国之时,在紫禁城洪武门前闹事的生员中,事后经查,国子监的人不在少数。

他本想大学堂的事情也自己亲手抓,但转念一想,他现在军政大权两手都抓,实在分身乏术,教育这一块的事情,还是交给陆闻达主管。他就在幕后参与策划就行。

“王爷所言有理,只是要将这么多学堂合为一个大学堂,所需用地自然不会小,王爷又不圈占土地,哪来的地建大学堂。”

陆闻达深以为然,世人皆重官而轻吏,殊不知吏的作用并不比官小。

大明朝政令不出县城,太祖皇帝担心官员扰民甚至下令禁止县官出县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官员与底层民众脱节。与普通百姓打交道的还是底层的吏,而担任这些吏的多是当地乡绅,阎应元和陈明逢就是其中的代表。

阎家和陈家两家就是江阴县数一数二的大族,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每次都能组织起上千人规模乡勇的原因两家在当地的影响力实在太大。

当然政令不出县城,不下乡,王朝对基层控制薄弱也不仅仅是大明朝独有的问题。大明朝之后的满清,甚至是民国都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直到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得以解决。

以当世的科技水平朱琳泽无法做到像共和国一样,实现对基层强大的控制力。但他可以做的比现在更好。

实现了对基层的掌控,无论是征税还是战时组织动员民众都将更加有效。

尤其是现在弘光朝的实际控制区不算大,能够征用的资源有限,他必须尽最大程度榨取控制区的战争潜力。

“徐文爵南逃福州,南京周围的地徐家占了不少,可就地征用。”

朱琳泽是不圈占土地,但查抄上来的土地,尤其是南京城周围的土地他可是垂涎三尺。这些靠近南京城的土地对于他而言可大有用途。

徐家倒是机灵,两头下注,定国公徐允祯死心塌地效忠弘光朝,魏国公徐文爵由于和他不对付支持拥立潞王称帝。

最后无论是弘光朝廷赢还是靖武小朝廷赢都有他们徐家的一席之地。

“如此甚好,只是这经费”

设立大学堂之事敲定,陆闻达就开口向朱琳泽索要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不是问题,等抄没的家产入了户部仓促,本王让内阁那边商量商量拨五十万两白银出来兴建大学堂,闽王府这边也出五十万两。”

朱琳泽大手一挥,直接拨给了一百万两白银的教育经费。这恐怕是陆闻达平生所听到的最贵的一句话。别人都是一诺千金,闽王这是一诺百万金。

陆闻达清楚闽王舍得花钱,但此前闽王花钱的大头都是在陆海军。陆闻达以为闽王偏重军事,在教育上的投资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这次能要来个二三十万两经费就知足了,不想闽王一下子给他批了百万两的教育经费。

这让陆闻达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花这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