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页

和康熙不同,乐臻不是没怀疑过隆科多,可到底是皇帝母族的人,天然和蒙古对立,再怎么和她有矛盾也不至于勾结蒙古吧。

此事可大可小,全看皇帝怎么处理了。

围猎结束,乐臻休息的那几日,康熙还去参观了盛京的一些景致,接待了不少拜访的蒙古亲王。等乐臻好得差不多,行李也收拾得差不多,康熙一行人便启程回京了。

一路疾驰,十来天的功夫便抵达了京城。

回京后,康熙陆陆续续召见了几个他先前看好的武官,其中就有受召回京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终于在十一月底,康熙决意出兵台湾,施琅为攻台之主将。

这些年,康熙大力发展水军,改进船只舰队,甚至让戴梓研究了将火炮装到船上,打造钢船铁炮。

本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今三藩已除,兵强马壮,此时不攻台,更待何时?

施琅接下圣旨,当即南下回到福建,休整一番便率军攻打台湾。

施琅离开后,康熙和乐臻很是坐立难安了一段时日。康熙几乎每天都得问一遍梁九功可有捷报传来,乐臻每天都得问康熙好几遍台湾拿下了没。

理智上他们都清楚,如今钢船铁炮甚至火铳都有了,水军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差,施琅没有打不赢的理由。

但是,那是台湾啊,是现代迟迟没有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台湾,他们怎么冷静得下来。

这种不理智出现在康熙身上,不管是梁九功还是其他什么大臣,又或者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他们都无法理解。

这个时代,能理解这种不理智的,只有同样知道那段屈辱到了极点的历史、知道台湾意味着什么的乐臻。

次年春,捷报传来,郑克塽领郑氏官兵请降,台湾被收复。

“比原先的历史上早了将近十年啊。”康熙忍不住感叹,“这一次,什么都不一样了。”

“毕竟我们创造的才是当下的历史啊。”乐臻又看了一遍捷报,忍不住笑,“这一次,说什么也不可能再迎来那样的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