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pk开始,苏轼很快面临着杜甫刚面临过的困境——
他抽到的是《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一看这标题就晓得,这是一首他没写过的诗。
他抵达惠州,至少得是六十了。
等他写出来,少说也得十多年后。
第一道是选择题,做起来倒是简单。
虽然这题放眼望去生词,诸如修辞、拟人、借景抒情之类的,但仔细一琢磨也不是读不懂,连猜带蒙也能选出答案。
再看第二个问题,苏轼顿时苦思冥想起来。
“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词里倒是有两个愁字,可要问他当时愁从何来,他怎么知道?他皱着眉琢磨了一会,估摸着是暮春对白头,春天过去了,自己也老了,所以愁!
论破题,苏轼可是一点都不虚的。
好歹他也是走过科举独木桥的人!
苏轼刷刷刷地开始写自己的答案,只恨手头不是毛笔,没法尽情挥洒笔墨。
这一次,他可不能再跟老杜一起丢脸了!
杜甫拿到的诗也是他两年后才动笔写的《咏怀古迹》。
他一共写了五首,这是其中一首写王昭君的。
杜甫是个评论高手,他写过诗来论诗、论字、论画。
他不仅会吹捧人,还吹得很专业,大伙听得既满意又打心里认可。
据说有次杜甫一个叫李潮的外甥苦于自己书法不出名,特意求杜甫写诗吹他一把。
杜甫提笔就给他写了首《李潮八分小篆歌》。
这首诗先把八分小篆的起源和发展给讲得明明白白,才在这基础上说“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意思是“我外甥这手小篆直逼秦丞相李斯”。
反正是夸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所以诗歌鉴赏什么的,对他来说易于反掌。
杜甫把选择题做完,看向第二道题。
和苏轼不同,他这道题直接分为三个小问题。
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都没给他。
比如第一小问是“首句一‘赴’字极为传神,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这时候贾岛还没出生,杜甫的认知里还没有推敲这个典故。
不过杜甫曾说过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斟词酌句,他写的诗再工整不过。
这种“句子里为啥用某个字”的简单题目自然难不倒他!
杜甫刷刷刷地答完第一小问,又去答第二小问和第三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