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其实并不反感妃嫔们耍些小心机、小手段。比起愚笨或是天真之人,他更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这样会比较省心。但人贵自知,若是使得心机和手段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那就是不自量力了。且如果令妃当真拿皇嗣做筏子来陷害对头,并为自己争宠,乾隆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头还是会有些膈应的。
在听完那名太监复述的话后,乾隆对于这件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但他知道,这还不是这件事的全部。若只是这件事的话,依旧不会让和敬陷入委屈之中,她那句“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来欺瞒本宫”始终让乾隆在意。
谁骗了她,是这宫里头的宫人,还是……令妃?
乾隆又仔细想了想。若要想分析这件事,还是得从和敬本人入手。
于是,他又命人调查了重阳宫宴前后几日,和敬可有什么异常之处。
乾隆平时虽然对后宫之中发生的事不甚关心,但他手底下的人可一直替他盯着点呢,很快便有人传来消息,道和敬近日对孝贤皇后留下的人手进行了一番整顿,这整顿的规模还不小,超过半数以上的人都被她给换了,其中一些人直接被她送去了延禧宫……
乾隆也不是傻子,在这方面,他有着较高的敏锐度。很快,他就通过分析得出了结论——孝贤皇后留下的人手不知为何,有相当一部分听命于令妃,而没有在为和敬做事,和敬觉得她受到了令妃的欺骗和背叛。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难怪和敬近些日子会这样难过,她可以说是吃了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更何况,她一向对令妃颇为信任。岂料,令妃利用了这份信任,撬走了孝贤皇后留下来的人。
令妃要是对别人用这一招,乾隆管都不会管,可令妃这样对付和敬,乾隆心中就有些不满了。要知道,他对令妃心存好感,一半是因为令妃温柔似水、善解人意,还有一半则是因为他在借着她来怀念孝贤皇后!乾隆只要一想到令妃一边儿跟自己一道怀念、推崇孝贤皇后,一边在偷偷地把孝贤皇后留给和敬的人手拉到自己身边去,他心里头就怎么都觉得不对劲儿。
再加上令妃疑似利用自己腹中的皇嗣陷害老对头之事……
一时之间,乾隆对令妃的印象分,就降低了不少。
吴书来看着乾隆若有所思的神色,躬身问道:“皇上,令妃……这事儿还要继续查下去吗?”
再查下去,只怕就要涉及到一些宫闱秘辛了,这种事不适合让太多人知道,以免损了皇室的颜面。
乾隆显然也明白了吴书来的未尽之语,他摇摇头道:“不必继续查下去了。”
不管和敬是不是因为令妃收买她的人之事而生气,总归,这件事与令妃脱不了关系。从前乾隆愿意宠着令妃,那是因为令妃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如今,令妃既然恃宠而骄、失了分寸,那么冷落她几分,也是势在必行的。
至于令妃涉及戴佳氏之事,乾隆就更不愿意继续查了。倘若查出来是真的,对于皇家的名声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倘若查出来是假的,他们这样怀疑令妃,到底也伤情面。
只是,查虽然不查了,但乾隆对于这件事,心中已经下了论断。这种论断,也会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之中。比如——令妃的绿头牌被撤下了,且令妃还得到了乾隆的申饬。乾隆并没有明说令妃撬了和敬的墙角,而是斥责令妃仗着自己过去与和敬有些主仆情分,对和敬不敬,乾隆让令妃去跟和敬赔礼道歉,务必要取得和敬的原谅。
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令妃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终于来了。
自那一日棠晚与荷香的会面被和敬恰巧撞见,令妃就知道,这一日迟早会来,毕竟和敬从来不是那等会忍气吞声之人。自那时起,令妃便一直思考着要怎么避重就轻地把她自己从“挖和敬墙角”这件事中给摘出去,以及谁适合成为新的替罪羊。令妃没有办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很多手脚,但她可以利用言语,巧妙地误导乾隆,让乾隆相信,这并不是她的本意。
本来和敬要是直接去找乾隆告状,令妃还有把我通过自辩来降低乾隆对她的怀疑,从而把这口锅甩到别的妃嫔头上。可和敬偏偏十分了解令妃的行事风格和处理事情的节奏,她压根儿就没有去找乾隆告状,而是迂回着来,利用乾隆对她的关心,引导着乾隆调查这件事。
当乾隆发现这件事真的与令妃有些关系的时候,他就没有再继续调查下去了。尽管没有给令妃定罪,但乾隆默默地把这笔账算在了她的头上。由于乾隆没有发话,令妃又不好为自己辩解,于是,令妃现在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