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四章 共赴国事

汉旌 尚冠 2114 字 2022-10-07

对奚免来说,万石粮仓的建设工程不可不谓浩大。

想要建成标准的里邑万石仓,至少需要大竹里邑近五百口的男女老少再干上两三年。

其中还要保证军田耕种、道路扩建等种种要事不能被耽搁下。

但他们付出辛劳的结果,到头来根本不能派上用场,这让奚免觉得在做无用功。

与其费时费力地修建不实用的万石仓,还不如开垦良田,兴修水利。

正是抱着这样想法的奚免,觉得卫弘的言辞举止十分温和,才大着胆子提出建言,觉得每座里邑修建的仓廪容积在三千石足矣。

西红柿

当奚免翘首以待卫弘回答的时候,却听这位卫将军将目光看向自己问道:“老丈,若是良田,收成又当如何?”

“良田?”奚免不知何意,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回道:“若是上等的熟田,可亩产三石。只不过大竹里邑周边的这些生田,没有几年的用心打理,根本就成不了熟田。”

卫弘又问道:“那军户一家能耕种多少田地?”

奚免答道:“五十亩。”

战国时,魏国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

此话不假,李悝所处的魏国,当时采用的是魏小亩,不及如今汉亩的一半。

如今南中诸郡的生产水平,并不比当时中原腹心的魏国好多少,小户制的五口之家能治理好五十亩田地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南中诸郡的大多数地方,地势起伏,山林茂密,原有耕地并不多。

出于种种考量,卫弘设置的每户租种军田的上限暂时是五十亩,这些都是亩产三石的良田标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换算成七十五亩中天和一百亩的下田。

大竹里邑周围的田地就基本是初种不熟的生田,也就是下田。

不过看这奚免年纪大不识字,只回答五十亩的上田标准,应该是不清楚官府的公文内容。

卫弘对众人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大竹里邑初建,自是产粮有限,可若是日后里邑周围的田亩都变成了良田,能够亩产三石……甚至更多,你们有没有想过?”

卫弘看着他们鸦雀无声的回应,放慢了语气解释道:“每户的百亩下田几年后都成了上田,就依亩产三石计算,大竹里邑一岁可得粮三万石,取三成赋税便是九千石,仓廪粮食当以三年积,所以里邑仓廪内至少要能储存两万七千石粮食……”

哪怕诸葛乔这样的农家门外汉听起来,都觉得卫弘的这番话是纸上谈兵,于是提醒道:“卫将军所言,恕我不能苟同,种地耕田可不是纸上数算,天时地利若有一样不济,一岁极有可能是颗粒无收!”

奚免深以为然,只当卫弘是大族出身,对农耕一事并不了解。

但卫弘却非常坚持地说道:“我已经算的十分保守了,只以一岁一熟计算,若是一岁两熟……”

诸葛乔也十分坚持自己的看法:“地力有限,若是耕种频繁不加休整,恐会绝收!”

若是换做张毣在此,绝不像诸葛乔一样对卫弘这般质疑。

除了对卫弘养成的坚信不疑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张毣曾在少府做过劝农工作,能够明白卫弘的设想并不是天方夜谭。

反倒是诸葛乔觉得这段时间以来,自己从事后方粮草运送,开垦土地组织耕种,在农事上的了解要超过卫弘。

瞧着在这件事的争端是无法用口头止息的,卫弘说道:“我已经写信给大司农孟光,借调数百熟悉农事的劝农吏前往南中各大里邑担任啬夫,除此之外,大筰冶铁坊会优先打造一批新式农具,还会普及牛耕、水车等,足以使南中诸郡的亩产不逊于蜀郡……”

瞧着卫弘这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诸葛乔心中忽然变得没底了起来。

他想起来了一件事,曾听张毣说过,曲辕犁似乎就是卫弘献给孟光的,前段时间朱提北部的农耕就让诸葛乔看见了曲辕犁的神速与方便。